今日(1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东方汇宣布与国家信息中心直属企业国信嘉宁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国信嘉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互联网金融平台电子信息数据开展全方位合作。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朱丹丹
每经记者 朱丹丹
网贷业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出台后,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一边积极梳理自身的业务,一边加强资金托管、电子认证、投资者权益保护。
今日(1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东方汇宣布与国家信息中心直属企业国信嘉宁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国信嘉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互联网金融平台电子信息数据开展全方位合作。
“双方的合作重心,主要是围绕电子证据保全,涉及系统保全、文本保全和司法鉴定三个方面。”东方汇董事长孙洋透露。
业内人士也分析指出,一直以来,由于电子数据信息缺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保全,互联网金融投资者权益难以得到保护,而与电子数据保全平台合作则能够解决电子化权益凭证合法性、真实性等问题。同时,未来会有更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意识到电子数据保全的重要性。
东方汇宣布接入国信嘉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也在呈几何数的增长,其中,如何保证电子化权益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关联性等,日渐成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1月20日,东方汇宣布接入国信电子数据保全平台(国信嘉宁),以保护投资者权益。
据介绍,国信嘉宁将为东方汇投资者提供如下具体服务:第一,根据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与保全相关法律标准对平台内的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对电子合同等重要交易凭证数据生成“数据指纹”,防止数据被伪造、篡改,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使其满足《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第二,全链路高级别加密传输,加密储存,避免用户信息泄露。第三,交易过程直接保存第三方保全平台,纠纷发生时可直接申请司法鉴定。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务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别及不同的法律风险,权益凭证等关键性文件由纸质形式转变为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电子证据于2013年正式被纳入民事诉讼法成为新的证据种类之一,如何保证电子化权益凭证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关联性,如何提高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保证互联网交易链条上各类电子数据的法律有效性,防范因电子权益凭证无效或被篡改而给企业带来的法律、经济和商业损失,是平台面临的问题。”孙洋表示。
孙洋还进一步指出,此次双方战略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电子数据将跨入保全时代,对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其次,这样也可以切实保护投资者的收益。
国信嘉宁总经理徐茂兰亦表示,这一方面为东方汇带来增信,另一方面也为国信嘉宁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乃至整个金融投资行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国信电子数据保全平台”主要是对公民和法人提供有关电子证据(电子交易订单、电子合同、数字知识产权作品、网络即时数据等)的数据保全服务,将电子数据的司法证明力前置为事前风险防控力,即通过第三方即时加密固化电子信息数据的内容和形成时间,生成唯一的数字身份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公正性,赋予电子数据文件法律证明效力,有效保障数据保全人的法律权益和经济权益。
仍存签署人身份等验证隐患
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平台频繁出现电子合同被任意篡改、借贷人违约钻电子证据举证缺陷空子等现象,严重的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由于电子数据信息缺乏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保全,投资者没有合理证据支撑,在遇到此类事件时往往无可奈何,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电子数据是双方交易往来的重要凭证。由于交易过程中往往涉及的交易资金巨大,交易的重要内容全凭电子数据的存储来作为重要证据。因此一旦双方发生金融纠纷,电子数据举证的真伪也将成为决定双方能否胜诉的重要依据。而电子数据的鉴定需要具有司法认可的专业电子数据鉴定机构来完成,否则将不具备司法意义上的法律效力。” 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数据司法鉴定中心主任叶红指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去年底银监会出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第二十二条更就强调了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意识到证据保全的重要性。” 上上签 CEO万敏坦言,互联网金融平台和证据保全机构合作,如果涉及交易签约,只能证明合同或电子数据生成以后没有篡改过,但合当时是否为合法生成,签署人是否为真实的当事人,单依靠保全机构无法认定,存在一些签署人身份和签署行为验证上的隐患。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上交易保障中心主任乔聪军亦表示,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一个信用行业,特别需要增信的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保护消费者:首先,实名认证,解决虚拟性的问题,比如平台自身就要真实的披露信息等;其次,自助存证,解决不足的问题;第三,要解决电子合同的有效性问题;最后,交易确认,解决资金流透明的问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