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缺口仍存“聪明投资”应兼顾需求与供给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2-31 00:45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在机制优化基础之上的聪明投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核心意义。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辛夷    

    每经记者 王辛夷

    2015年,稳投资是稳增长关键被决策层反复强调。目前,传统投资模式的边际效应已大大下降,方向和方法都要创新。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在机制优化基础之上的聪明投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核心意义。

    “聪明投资”要增加有效供给,弥补经济短板。那么,什么样的投资才算得上聪明?从供给侧改革角度,应该怎样看待投资?对此,贾康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

    “聪明投资”增加有效供给

    NBD:在稳增长压力下,稳投资依然非常重要,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

    贾康:现在人们普遍存在对投资的一些误解,比如有人以为只要简单地减少投资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比重、降低投资增速,就会实现经济“升级版”,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必须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在投资领域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总量和增速的问题,而是结构、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问题。所以说,目前在机制优化基础上,进行高明的、聪慧的投资决策和行为,这个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NBD:您曾提到“聪明投资”概念,怎样的投资才算是聪明投资?

    贾康:“聪明投资”是释放潜力、增加有效供给,有助于在推进全面改革的平台上,有效地稳增长、优化结构,同时护生态、惠民生、防风险。面对现实经济生活,当下特别需要以“问题导向”来补短板、扩景气以及增后劲。

    “聪明投资”这个理念更多强调的是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有效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而且要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按照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更充分地释放潜力,激发活力,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NBD:您提到“聪明投资”是增加有效供给,从供给角度怎么看投资?

    贾康:如果仅仅从需求的角度去看投资,就会带有很强的主观特征,因为强调投资需求,好像刺激了需求就能在经济体量上有所体现,可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举个例子,中小企业的投资需求一般都非常强烈,但是投资供给跟不上。所以,有了同样的投资规模,但在不同的投资机制和投资结构下,结果是不同的。

    从需求侧来看投资,投资还是“三驾马车”里的一个,但从供给侧看,投资是在供给生产能力,也就是消费和出口的前提。

    政府和企业要形成合力

    NBD:您曾说过,聪明投资的核心就是要着力推进投融资创新,具体来看涉及哪些方面?

    贾康:我们都知道现在中国间接融资的比例还非常高,企业要更多学会使用直接融资。但是从间接融资角度来看还需要很多创新,主要是中小金融机构缺乏。现在政府正在积极考虑和推动让一大批中小银行成长起来,包括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催生其他更丰富多样的中小金融机构形式。

    在直接融资方面,市场虽然经过了多年发展,但还有很大空间,而且现在对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共识越来越清晰。所以,要让资本市场更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加入必要的政策引导,以防止大起大落的“疯牛”。

    NBD:要让有效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投融资创新方面,政府的角色应怎样定位?

    贾康:我们说企业是投融资创新的主体,但是政府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要“政府、企业双到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且形成合力。

    在运用政策工具支持政策融资这方面,必须继续运用以财政资金为后盾的政府贴息、政府支持的政策性信用担保,以及这种信用担保和商业性信用担保之间的合流互动,再加上产业基金、引导基金方面的一些政府作为。

    这方面长三角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经验。过去财政年年要出钱支持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活动,但是拿出去的钱都“撒胡椒面”了,出去以后很难追踪绩效。在长三角,有政府提出,政府以产业基金的方式入股,而且入股不要求分红,民间资本的股东看到这样情况,认为降低了风险,也会更加积极进入。

    NBD:这两年PPP模式非常热,但在落实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您怎么看PPP模式的前景?

    贾康:现在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反复讲PPP,媒体也都说PPP在中国大有可为,我们把PPP评价为“制度供给的伟大创新”。

    当下中国需要强化增加有效供给的“聪明投资”,PPP就是这样一种融资、投资形式,它天然是混合所有制,避免了之前一股独大的弊端,由此带来的投资发展空间进一步打开。这是对有效投资的倒逼,也使得有效投资得到了明显提高。

    目前,全国推出大量的PPP项目,就是很好的参与机会。但是,有些企业仍存在一些担心,建议在参与PPP项目之前,要把所有问题、每一个细节都谈好,写进合同里,尽量减少投资者顾虑,同时也可以看到预期的收益。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宏观调控更倚重财政 赤字率上调空间充分

    下一篇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郝玉峰:清理僵尸企业 退出机制待完善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