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5日央行通知称,6个月后将发放个人征信牌照,然而距离7月5日,即将过去半年,却迟迟不见允许民营机构进入征信行业的"门票"。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记者 吴林静
"个人征信牌照发放在即",年初,市场就开始期待,2015年都快过去,这句话仍未兑现。
深圳前海一位征信从业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1月5日央行通知称,6个月后将发放个人征信牌照,然而距离7月5日,即将过去半年,却迟迟不见允许民营机构进入征信行业的"门票"。
记者了解到,目前互联网征信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基础大数据库的搭建中。
金融大数据平台量化派创始人周灏表示,"这个行业首先要数据互联互通,把已经存在的数据联通起来"。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专家翟南宾亦强调"数据流动的价值"。
政策倒逼出互联网征信
"牌照现在都还没发下来",12月11日席间,一位深圳前海征信从业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聊起央行许诺发放的"个人征信牌照",表示无奈。本该今年7月5日发放,如今却迟迟不见其踪影。和他们一同在等待这个牌照的还有众多互联网征信公司,此前首批批准筹备的就有8家。
目前我国征信系统由央行征信中心负责。周灏介绍,目前中国人仅三成拥有信用记录,开通了信用卡的平均每人拥有2张,相较之下,美国则非常成熟,上述数据分别为八成和7张。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许多没有信用记录的人开始在互联网上消费,传统的征信系统已无法匹配,由此催生出互联网征信--不再是仅仅基于一个人在金融系统中的借贷历史和还款表现,而是通过其在互联网上的经济活动、社交活动形成的海量数据,描绘出其信用报告。
"比如要形成反欺诈网络,互联网征信基于的是用户的关系链",周灏称,"这类似公安办案,拿到100万黑名单和300万的灰名单,将生成3000万用户关系网"。
一旦传统征信牌照颁发,势必打破央行征信中心一家独大的格局,国内个人征信行业正式宣告市场化。
记者注意到,在首批获准筹备的8家个人征信机构中,既有互联网公司、综合性互联网金融机构,也有第三方征信公司。业内认为,从这里可以一窥未来3~5年的竞争格局。
周灏预计,未来在这个领域的将有三类企业,诸如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拥有数据资源和用户流量;第二类是互联网化的传统金融机构;第三类则是一些创业公司,以不同的角度和能力切入这个市场。
征信产业亟待打破"数据孤岛"
机构预计,未来个人征信市场规模应该不低于1000亿元,但现在中国国内个人和企业征信总规模只有20亿元。
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目前征信市场的做大做强有赖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在北明软件2015金融大数据应用专业论坛上,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专家翟南宾直陈行业痛点,"目前银行并不愿意将数据拿出来共享,因此数据流动才能产生价值"。
以量化派的建模数据源为例,其中信贷历史占比最多,约占30~40%,其次是社交数据、消费数据和行为特征。
然而,对于民营征信机构而言,并不拥有原生的互联网行为数据,央行的征信中心又未向非信贷机构开放,购买数据成本高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央行本身的数据并不完整,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民营征信机构有相当多央行征信范围之外的"草根"用户,数据无法对接,信用报告便不能真切反应信用状况。
前述深圳前海征信行业从业人员透露,目前各单位间能互通的主要是黑名单,"这算是比较好的一方面"。打破"数据孤岛",才是目前个人征信业务发展的关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