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北大张海滨: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负担” 转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机会

    每日经济新闻 2015-11-27 00:07

    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表示,我们更应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能够把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充分结合起来,未来展现和承担全球领导力。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大幅提高中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综合能力。所以要把应对气候变化所谓的成本和负担,转化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机会。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辛夷    

    每经记者 王辛夷

    不论是会前主要排放国家发布的联合声明,还是160个国家提交的自主贡献书,今年的巴黎气候大会还没开始,就让世界感到了希望——但是这并不代表月底的巴黎会是一片祥和。

    “主要分歧仍然存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会前如是强调。自23年前《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公约》签订至今,人类在对抗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两个阵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按照《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区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应对气候变化承担不同责任。然而23年过去,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共区原则”是否还能在在巴黎会议上取得胜利?

    “(‘共区原则’)在本次大会上毫无疑问是会被淡化的。”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世界政治、经济、排放格局都发生了变化,“共区原则”仍然会坚持,但在关键领域如何体现还需要谈判博弈,结果尚未可知。

    巴黎大会面对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共区原则”的模糊会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研究环境问题二十余年的张海滨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带来了独家解读。

    关键词1:主要分歧

    前景总体乐观,两大问题影响议程

    NBD: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前几天说过,本次巴黎气候大会“主要分歧仍然存在”。您认为本届气候大会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张海滨:我们说巴黎大会的前景总体是比较乐观的,但是问题还很多,绝对不会轻松。和《京都议定书》完全不同,我们现在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谈判模式,各国提交自主贡献书(INDC),现在已经有160个国家提交。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各国自主权更大了,而且INDC中也基本锁定了各国的减排目标,各方在谈判的时候不会再彼此施加压力。

    但是还有两个问题。首先就是怎么理解“共同但有区别责任”这个原则。《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区原则”是非常清晰的,而这次大会上,这一原则毫无疑问是在淡化的。但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在坚持维持“共区原则”的基本面,这一原则在减缓、适应、资金、技术、损害等方面如何体现,这是谈判要去博弈的,结果现在并不是很清楚。

    第二个问题是资金。如果要执行和履约,这就需要钱,所以融资的问题会在巴黎之后极其关键,甚至是最关键的问题。从最新的谈判进程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内部情况还是国际经济的整体形势,要实现到2020年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绿色气候资金的目标也非常困难。

    这两个问题是巴黎大会比较棘手的问题。所以巴黎谈判的前景尽管乐观,但绝不轻松,出现焦灼和延期并不意外。

    关键词2:共区原则

    取消影响不大,但中国应力挺保留

    NBD:“共区原则”是保护发展中国家基本发展权利的,“共区原则”的弱化会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张海滨:从中国立场来讲,国内的减排议程和国际议程是高度吻合,也就是说采取更加有作为的或进取的减排政策,符合国家战略部署,因为我们进入了新阶段,我们的经济也需要转型。

    所以说“共区原则”如果没有了,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影响却非常大。

    然而,我们毕竟还是定位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战略依托也还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在气候大会上,中国还是要坚持体现“共区原则”,至少是在文献和原则中要体现。

    NBD:这个原则为什么会被淡化?

    张海滨:首先,发达国家对于“共区原则”的认识本来就有偏差,当时接受也并非心甘情愿。不过当时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排放量也比较小。所以说是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排放三个格局让发达国家接受了“共区原则”,这个原则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基本的发展权。

    现在这三个格局经过20多年的演进之后,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治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排放方面,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排放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相关情况现在已经完全颠倒过来。

    关键词3:减排进程

    2℃温控目标,通过创新或能实现

    NBD: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减排的进程是怎样的?

    张海滨:看减排进度要看两个维度,一个是2℃温控目标的角度,另外一个维度是各国减排的情况。

    如果从2℃目标来讲,现在的行动还不够。按照最新的联合国报告,160个国家INDC能够保证将温度在本世纪控制在2.7℃。这已经给了世界信心,因为过去一直认为,如果不能达成强有力的减排协议,本世纪气温将上升4℃。现在距离目标只剩下0.7℃,如果我们在巴黎之后能够增强行动,通过制度、科技的创新就还有可能达到2℃的目标。

    NBD: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碳排放国,但是美国并未加入《京都议定书》,日本、俄罗斯等国也没有加入第二承诺期。这些国家减排情况是怎样的?

    张海滨:从各国的INDC可以看出,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在做国内自主减排的行动,特别是美国和中国都具有示范效应。美国国内政治掣肘非常严重,但是以加州为代表的很多个州都在采取减排的措施,也都做的很不错。

    国家层面国会限制非常多,奥巴马政府就通过行政手段推行减排措施,包括争议很大的清洁能源计划。这些政策本身就是在告诉世界,美国仍然是在负重情况下前进。

    关键词4:中国影响

    减排示范效应,展现全球领导力

    NBD: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排放国。中国的行动对于中国本身,以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有怎样的影响?

    张海滨:国外的高层官员对我说,你们中国在自主减排,同时世界也在关注,中国的政策具有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所以我们更应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能够把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充分结合起来,未来展现和承担全球领导力。

    我们比较忌讳使用领导力这个词汇,但是我们接受这个词是迟早的事。所以中国在这个领域发挥领导作用,既能够和国内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的建设对应起来,同时也占领了全球道德制高点,体现出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

    除此以外,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大幅提高中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综合能力。所以要把应对气候变化所谓的成本和负担,转化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机会。

    NBD:去年11月和今年9月,中美两国先后发布两个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这前后,中国还和法国、欧盟发布了类似的声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在气候变化治理方面的思路转向了大国治理。您怎么看?

    张海滨:我并不认同这是大国治理。中国高层所讲的全球治理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多边,也包括双边,在全球治理的多个体系和层次上同时发力。这是我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全球治理的本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通策医疗逾50亿收购医疗服务资产

    下一篇

    短期IPO分流资金 A股年线攻防陷持久战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