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
每经编辑|每经实习记者 冯彪
每经实习记者 冯彪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事关民生大计。民政部数据显示,截止2014,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已达94110个,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比上年增长11.5%。
对于老年人来说,光有养老机构还不够。老年人生病概率高,需要经常就医诊断。但是我国养老机构和医院分离,只“养”难“医”的困局一直存在。11月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这一问题开出了“药方”。
会议确定,促进医养融合对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并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
专家表示,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加快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化培训,将为“银发浪潮”引发的社会问题带来新解。
多地已开始探索医养结合模式
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日渐显著。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我国养老机构快速增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已达27.2张,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50至70张差距较大。
同时,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决定了养老不仅要有舒适的生活环境,更需要专业的医疗关怀。我国养老机构养老不养护、医疗机构治病不养老,相互割裂现象颇为严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曾走访一家县城民办养老院,发现基本没有医疗设施,更没有与之对接的专业医护人员。
针对上述状况,在业内人士看来,养老机构配备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探索医院和养老机构相结合成为当务之急。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深化医改、应对老龄化、增进亿万家庭福祉的惠民举措,也能带动大量就业。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在北京、武汉、沈阳、合肥、青岛等城市已经开始探索医养结合。例如,11月7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福利中心开业。该中心投资3.7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床位1000张的养老院。最重要的是,该中心不仅配备了护士站,还通过搭建智能远程会诊平台,与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大国际医院等全国知名医疗机构合作,开展远程会诊。
而沈阳在医养结合上探索出了4种模式:一种是医院入驻养老院,医生在养老院给老人看病;二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开通绿色通道,医生到养老院上门看病;三是利用社区医院,白天给普通居民看病,晚上给老年人提供养护住宿;四是医院提供养老病床和养护住宿。
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
但是很显然,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会直接增加养老机构的成本投入。据武汉市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介绍,仅需一般护理的老人每月花费在1500-3000元左右,只有少数完全瘫痪在床的失能老人费用会到4000-5000元。由于需要增加多名医生、护士以及相应的诊疗和急救设备,对医护比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比普通养老院投入高出很多,多数仍处在前期投入的亏损状态。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养老院的收入包括老年人入院费和政策性补贴,由于我国的养老金增长比较缓慢,90%左右的老人又依靠退休金养老。因此,“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养老院也面临利润低,甚至亏损的困境。若是再配备医疗设施和专业人员,养老院成本也会增加。
本次常务会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机构。
记者注意到,利用医院辐射养老,在国外也有探索。例如,在德国,一些城市将医院建立在养老中心附近,可享受优惠政策。也有专业人士建议,围绕医院建设养老机构,双方各自承担健康医疗、养老护理任务,可实现协同发展。
此外,会议还提出,强化投融资、用地等支持,扩大政府购买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创新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