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记者 李彪
10月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中就包括坚持深化改革。
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阶段上,“十三五”又将开创怎样的经济发展新局面,降速换挡后,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哪,与之相对应的行政体制改革如何推进?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和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
关键词1.稳增长
靠新动力和财政政策发力
NBD: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您认为应该稳增长的方向和思路是什么?
李佐军:这实际上涉及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问题。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模式”高度相关,“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粗放发展,也就是高投资、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
现在,依靠高投资,大规模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十三五”时期,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而新的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经济增长新动力。根据我多年的思考研究,新的动力是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
这三大“发动机”对应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改革、转型、升级”。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国目前正在寻找新动力的轨道上。
NBD:实际上,在寻找新的动力的同时,“十三五”也在强调“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但是,据了解,中央正在清理的财政沉淀资金规模超过两千亿元,透露出了什么问题?
李佐军:财政沉淀资金背后反映的主要是体制性问题,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原有的财政体制吸纳了过多的资金。在社会资金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聚集资金多了,其他领域的资金就少了。正因为这方面资金聚集过多了,所以出现了财政沉淀资金。另一方面,很多财政资金没有合法合规渠道花出去,也造成了部分财政资金沉淀。强化反腐败、作风建设也限制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还有,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资金错配,也造成了一些资金沉淀。
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政府体制改革。之所以强调财政资金在稳增长中的作用,是因为货币金融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受到了新的抑制。要实现稳增长的效果,就必须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
关键词2.治懒政
建立评价体系增强执行力
NBD:财政沉淀资金问题,折射出来的是,在“反腐风暴”之下,一些官员出现懈怠,甚至是懒政,对此您怎么看?
竹立家:懒政现象一直就存在,近年来有所加重。懒政现象是整个行政体制和干部体制改革的问题,对于懒政问题的解决要从体制机制出发,改变管理体制、激励机制、任用机制等,真正激发官员工作积极性。任何观念的形成都是在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要改变观念,就必须改变这个观念形成的社会环境,组织环境,机构环境。因此,我们的评价体系要根据现在小康社会的要求来重新审议。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人民生活质量更高、更安全、更有秩序的社会,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在重大转型期、经济新常态下,GDP只要保持5%-7%的增长,就是一个合理的增长空间,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主要是社会健康问题,这也应该是在今后官员考核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NBD:“十三五”也强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应该如何有效杜绝懒政等问题,近年来,问责的力度是在不断加大。
竹立家:加强问责是对的,但是,落实难度比较大。比如怎样判定一个官员是否懒政,判定一个机构是否懒政,现在的难度还比较大。
我们解决懒政现象必须要通过技术化手段来解决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包括收入、支出、年度的结果成效等,有一个客观的、自动生成化率比较高的、标准比较严格细化的评价体系。国外发达国家官员懒政现象比较少,是因为他们在绩效方面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科学的、标准的、客观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一体系能对每个官员的工作行为进行比较好的量化。
建立评价体系,在技术上没有问题,关键是执行,可能还是有一些阻力,因为一旦建立好体系,一些领导在用人上的自由裁量权就会变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