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召开了第二次汽车领域反垄断指南起草工作会议,汽车反垄断指南初稿有望在10月底前完成。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刘卫琰
◎每经记者 刘卫琰
汽车反垄断指南的制定工作正在加速推进。日前,有媒体报道称,10月9日,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召开了第二次汽车领域反垄断指南起草工作会议,汽车反垄断指南初稿有望在10月底前完成。
对此,一位参会律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该律师表示,“在10月9日召开的会议上,重点对汽车领域反垄断指南第二份调查问卷进行了讨论,讨论焦点是纵向价格垄断的豁免权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关注了电商低价(销售)的豁免权问题。”一位行业协会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这一问题,不少企业和经销商负责人均认为,低价销售这一模式应该得到管理和控制。”
不过,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士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按照《反垄断法》的定义,汽车电商的低价销售是否存在垄断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
虽然目前汽车电商低价销售是否存在垄断还未定论,但如果这一行为不能享受纵向垄断豁免权,那么包括包销在内的电商低价售车模式将遭遇挑战,对汽车电商未来发展或产生重要影响。
电商难享豁免权?
相对于8月的第一次工作会议,10月9日召开的汽车领域反垄断指南制定第二次会议不仅参会阵容更强大,包括相关部委,相关行业协会、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集团及零配件企业等,讨论议题也更加具体,主要聚焦在纵向价格垄断的豁免权问题。
纵向价格垄断是指,在市场中处于不同层级的企业(比如汽车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达成协议,以操纵产品的市场价格;豁免权是指在适用《反垄断法》的过程中,发现某些行为符合价格垄断而不予禁止。
上述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在此次会议上,我们主要对根据《反垄断法》第15条主张豁免的纵向价格限制的6种具体情形进行了讨论,比如新车型推广期、老车型清库期、车展促销与优惠活动、整车厂与特定第三人或特定终端客户直接协商达成销售价等。”
“在这次会议上,还讨论了汽车电商直销价格是否能够享受豁免权的相关问题。”上述协会负责人还表示,“特别是包括包销在内的低价直销是否属于垄断行为受到参会者热议。”
“我认为,不管是电商还是实体店售车,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平等的,必须(保持)公平公正,不应该有例外。”上述协会负责人进一步指出。
一家经销商集团的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厂家通过电商平台低价直销,和电商平台低价售车应该区别分析。如果是汽车生产企业依托电商平台开展销售,商务政策应该保持一致,不应该区别对待,以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
魏士禀则认为,“包括包销在内的低价售车,不管是厂家行为,还是电商平台的行为,界定为垄断都具有一定难度。”《反垄断法》规定,界定垄断的重要条件是行为者对市场具有支配地位以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然而汽车市场范畴的界定目前没有权威的解读,是指汽车电商市场还是整个汽车市场?同时,电商的销售成本有多少,以及汽车产品的成本,目前计算也是个较为复杂的工程。
因此,上述参会的律师表示,“未来,汽车反垄断指南豁免条款包括哪些内容,还很难说。”
低价销售或遇挑战
虽然包括包销在内的电商低价售车未来是否将被界定为垄断,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如果这一销售模式被界定为垄断,那么将对汽车电商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一直以来,低价是汽车电商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被包销车型的低价格,也成为汽车电商“集客”的重要手段。
以雪佛兰特价车在阿里汽车平台“一口价”包销为例,2013款1.8SL至真版MT车型,包销价格为65200元;2013款1.8SE舒适版MT定制升级车型,包销价格为70700元,均不到官方指导价的六折。
也正因为如此,去年,易车率先试水包销业务之后,包销模式便在电商中风生水起。截至目前,易车商城的包销车型包括北汽绅宝D70、广汽本田奥德赛经典款、一汽丰田卡罗拉经典款等。汽车之家也先后包销了奥德赛经典款、双龙爱腾等车型。
易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预测,到2018年,会有10%左右车型以这种方式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将成为汽车电商销售的重要支柱之一。
阿里巴巴汽车事业部总经理王立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包销真正实现了线上全国销售,真正达到了提高销售效率、降低成本,这是汽车电商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是未来汽车电商发展的一个突破点。”
包销模式对汽车电商扩张销售规模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汽车反垄断法指南中被界定为垄断,不可享受豁免权,无疑将对汽车电商未来带来重要影响,如果电商价格优势不复存在,现有汽车电商模式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由此来看,反垄断指南的制定将对未来汽车流通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名词解释
纵向价格垄断,是指在市场中处于不同层级的企业(比如汽车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达成协议,以操纵产品的市场价格。
豁免权,是指在适用《反垄断法》的过程中,发现某些行为符合价格垄断而不予禁止。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