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江然
◎每经记者 江然
2009年,成都市将电子商务确立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了专门的工作机构,编制发布了第一个发展规划和配套支持政策。近年来,成都相继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全国脱颖而出,张金泉都是亲身参与者和经历者之一。
在这个言必称“互联网思维”的时代,张金泉见证了成都电子商务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发展历程。“无论政府还是市场,为什么说都要增强互联网基因,这是有内在逻辑的。”对于“互联网+”,作为成都市商务委副主任的张金泉有自己的见解。“互联网的逻辑就是我们都在一条起跑线上,这条起跑线是透明和公平的,通过海量信息的发掘和利用,让每个自然人的行为更理性,让每个企业的决策更科学。”张金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如此表示。
谈成都电商
互联网提升城市竞争力
NBD:成都在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6年中,对互联网电商的认知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张金泉: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技术革命,是从技术革命到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系统变革,包括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的变革,影响是全方位的。
2009年时,我们抓电子商务的切口比较小,只考虑它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带来的影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造一些新的消费领域和增长点,需要用互联网的手段和技术,当时还是从这个角度推动的。到了2012年以后,我们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维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着眼于全域成都和全产业链,让电子商务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融合到每一个产业和企业,渗透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形成跨界、跨境和跨所有制融合创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其实我们现在看来,互联网化就是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转换发展动能,变革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社会治理效率,同时也倒逼我们改革市场监管方式和治理体系,倒逼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和制度创新。
NBD:互联网经济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又起到什么作用?成都电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张金泉: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生产方式带来很大变化,我们是从这方面考虑城市提升竞争力。一定要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扩大服务半径和市场腹地。通过“互联网+生活服务”,让城乡居民生活更便利,幸福感更强。电子商务会让城市更有魅力。成都未来电子商务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人——成都要成为有创业梦想、创业天赋的年轻人扎堆的地方,让他们愿意来安营扎寨、安居乐业和安身立命,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创新平台、创业机会和宜居环境,这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增强对全球互联网人才的吸引力,把成都建设成汇聚天下青年才俊的智慧之城、活力之城和律动之城,打造“有梦想来成都”的城市品牌,我觉得这是成都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谈产能过剩
信息高度对称是改革良方
NBD:在您看来,互联网经济和传统经济本质区别在哪里?
张金泉:互联网经济和传统经济本质区别在于,因为产业跨界融合使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因为供应链协同使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转化自如。有人将互联网经济等同虚拟经济而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这是一种误导。传统再生产方式是计划着来,每年开订货会,按照订单加一点弹性组织原料、设备以及全年的产量,通过经销商或代理商实现资本“惊险的一跃”。互联网条件下则不是这样,它可以做到精准营销,可以通过C2B提高生产精准化程度;另外一个关键是能够做到个性化设计个性化制造。所以大规模量身订制这个概念,在新经济时代大行其道,它的重要条件就是互联网化——信息采集成本足够低,信息足够对称,用户和生产者之间的交互足够及时。不管是“互联网+N”还是“N+互联网”,都代表着产业和城市转型升级的方向。
NBD:这几年,电商对实体店冲击较大。企业在面临互联网冲击的“紧迫性”时,该怎样应变?
张金泉:最开始,很多企业对互联网革命的认识是不足的,当时互联网市场规模较小,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冲击显示不够充分,所以大家感觉到狼来了狼来了,却没有看到狼,有些压力,但年年难过,年年过。
2012年,很多传统的企业感觉到压力比较大。其实传统零售企业出现关店也很正常,因为关了一些店也开了一些店,老百姓照样生活,没有供不应求,而是越来越方便。尽管线下关了很多店,线上同样也开了很多新店,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而已。商业体系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始终是平衡的。这是因为互联网发展,淘汰了一部分竞争力比较低的线下店。实际上,凡是不适应互联网发展的传统经济,故步自封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进步使然,不用大惊小怪。
包括产业过剩问题,实际上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投资信号被扭曲造成的。也是因为指导企业不善于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盲目扩充产能,盲目扩大生产设备。在互联网时代没有过剩,也不应该过剩。“中国制造2025”就是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充分运用进去,全国产能多少,各类消费需要多少,出口需要多少,成本变化是多少,能够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互联网高度发达及信息高度对称,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重要良方,我们要吃这服药才管用。
谈政府监管
对创新之火要有包容心
NBD:您如何理解“互联网+”,又怎么理解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间的关系?
张金泉:“互联网+市场”就是电子商务,“互联网+政府”就是电子政务。现在加旅游、物流、文化,只要加的是市场就是电子商务,如果加政府的公共服务,如公安、交管这些就是电子政务,其实到现在这个概念仍然没有过时。我们全面加市场,那就是各领域,一、二、三产业都要加,加电子政务是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电子商务不断地深化和全面应用,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效能,能够适应电子商务发展要求,能够推动电子商务更有效地发展。如果市场互联网化,政府不互联网化,社会就会不协调,电子商务也就发展不起来,政府职能转变和效率提升也会有问题。实际上,建设电子政府是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最有效的手段。
NBD:政府在“互联网+”时代该扮演什么角色?在监管时,又该抱以什么心态?
张金泉:作为政府来讲,我们对“互联网+”也需要有包容和宽容的心态。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监管方式是以实物监管和现场监管为主,但是未来信息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大数据是每个企业和国家的财富,政府的监管也必须要信息化,这是我们在政府管理方式当中的重大转变。监管当中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法律、制度等标准都要改变,适应互联网的规律和特点,体现多样化,不留空白点。
互联网创新层出不穷,我们现在很难想象这片海洋有多大有多深。但不能为了防止互联网世界中出现无法预见的问题,就采取“宁可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的方式,这个叫预防性管制,会扼杀创新。所以我们要抱着宽容、包容的态度,只要不损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就让它在这个市场上表演,看看会带来什么问题。就算有错先让它试,让问题暴露得更充分,再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法规,这才是科学的监管态度。
所以在监管这个问题上,产业促进部门、执法监管部门、资源配置部门都需要有互联网的心态和理念,至少要适应改变,既要放得开创新,又要守得住底线,光强调一方面的能力是不行的,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对政府的治理能力是很大的挑战。
创新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对创新之火要有包容心,我认为越旺越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