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每经记者 张雯
十年高速增长,一夕衰败,连声惊叹,一地飘零。
2003年以来,东北十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12%;而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崩塌式下跌。彼时,东北诸地雄踞农、林、油、煤、气资源,写尽辉煌;现时,守着渐趋衰败的枯竭资源,壮如东北亦知痛。
关于东北的衰落,外界主要归因于“观念落后、资源枯竭、经济下滑、劳动力流失”,四者又彼此交缠构成恶性循环。
那么,东北该如何借国家多项宏观战略的“势”,让相关政策在地方层面有效落地,实现转型突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此专访了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五明。
最大问题是市场活力不足
NBD:提到东北经济,现在最常用的形容词便是“断崖式下跌”。根据最近的采访,多家东北地市经济主管部门认为今年情况更加恶劣。对这种现象的成因,您怎么看?
张五明:现在我们看到的包括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层级低、产业结构失衡等困境,实质上是多重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体制机制问题的表象。
体制的转轨需要时间。产业结构、产业层级问题不是三五年时间可以解决的,正常来看,东北经济在转型中的阶段性滑落本应该相对平稳。但是目前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总体需求不足以及一些具体行业的全球性低迷对于大多数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的东北城市而言,打击比较大,经济形势也就相对严峻。
NBD:经济的下滑又与其劳动流失形成恶性循环,这个问题该怎么破解?
张五明:要素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是正常现象。东北地区的最大问题是市场活力不足、流动性弱、区域市场需求低迷,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本区域内赚不到钱自然要考虑迁出。所以,根本还在于重新激发市场活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都是大政府、小社会的城市治理结构,营商环境薄弱导致民营经济活力不强、外部流入资本不足,但这一问题在中短期内相对容易解决。
从全国来看,政府职能转变已是潮流,对东北而言尤为迫切。这是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培训教育逐渐解决的。这个事情不解决,再多的专项扶持资金也难以用在刀刃上。
实际上,东北经济经历这样一次阵痛不见得是坏事,产业经历市场洗礼,有些该被淘汰的就应该淘汰,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定要跟上。
NBD: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宏观设计对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具有指引作用,但采访中我发现许多地方政府其实有些“摸不着头脑”,您觉得地方政府有哪些具体可行的切入点?
张五明:这些顶层设计目前正处在战略部署的初期,不单东北地区,全国都还在摸索。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解决的是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前提都是基于一个更加自由、透明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对于许多资源枯竭型、产业失衡、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城市而言,首先还是要着眼于自身。
另一方面,这些国家战略的深入部署,会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机会、投资行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借势国家战略带来的市场红利完成增量的配置。
急需寻找新支柱产业
NBD:与黑龙江其他区域相比,大庆因坐拥油田,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样本,但它一样因油田减产导致经济增长动力减弱,而新的产业支柱尚未找到,这也是东北多数地市的困境。您怎么看?
张五明:大庆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与国内很多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大庆终将要告别石油,其官方话语也显示出了对于转型的紧迫感。不过,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资源型城市都很容易陷入资源依赖陷阱,不到资源枯竭的最后一刻,都缺乏真正的转型动力。
基于大庆的石油存量及其在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短期内不会陷入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战略缓冲期。在这个过程中,新的支柱产业的孵化十分迫切,但也确实需要时间。尤其在东北地区整体经济相对低迷的情况下,大庆的转型更是宜缓不宜急。选择产业不仅要看禀赋,也要看长期市场发展趋势,如果为了转型而转型,试错的代价可能会更高。
对于包括大庆在内的内陆城市而言,有几个利好背景,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迅速完善,中国企业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快速增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正在完成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部署。上述因素,使得过去很多相对闭塞的城市可以以更广阔、更开放的视野来看待本区域的发展,在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中思考自身的地位,而且,新支柱产业的机遇可能恰恰就来自上述背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