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电影节上,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电影企业围绕“互联网+电影”加分还是减分,粉丝电影逐利,起点还是尽头,大数据在决策上是否会起决定作用等问题展开激烈交锋。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陶力
◎每经记者 陶力
6月13日,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在此次电影节上,“电影新常态:互联网+与产业升级”成为最热门话题。在去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抛出“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观点。经过一年发展,从大数据决策、版权、众筹融资、粉丝流量变现、在线售票到社会化营销,以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正在用闭环改造电影产业,逐渐成为了电影市场的主导。在此次电影节上,互联网公司和传统电影企业围绕“互联网+电影”加分还是减分,粉丝电影逐利,起点还是尽头,大数据在决策上是否会起决定作用等问题展开激烈交锋。
时下,大数据对于大众来说,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被计算机精确地捕捉,综合成大数据,并提炼出每个人的喜好和关注点。
近日,在上海电影节举办的一场论坛上,知名导演、演员徐峥的三部作品《泰囧》《心花路放》以及即将上映的《港囧》遭遇了淘宝电影的大数据“解构”。其中有个数据很有意思。根据新浪微博、支付宝以及视频网站的数据来看,“射手座”“狮子座”以及“水瓶座”网友是徐峥的核心粉丝,买票看徐峥的电影以女性观众为主。
在看过上述分析后,徐峥认为,在今年即将上映的《港囧》中,可以借鉴许多此次大数据的分析结论,对大数据显示的票房增量大的城市展开重点宣传。同时,由于在社交网站参与讨论的70后群体偏少,购票观众和社交平台用户更多集中在80后群体中,《港囧》在未来将进行更精准营销。
不过,徐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则指出,电影还是要做到以人为本,大数据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创作还是要回到内容上面,电影应该是一个人文的主张,就是说我一定要拍这样一部电影。而不是被各种数据绑架。”
此外,对各路记者所提出的有关电影制作上如何使用大数据等问题,徐峥也进行了详细说明。
《泰囧》就是一个“大数据”
问:拍摄《泰囧》是基于什么决策?还是艺术的直觉让你想拍这部电影?
徐峥:基本上基于一个演员的直觉。首先我自己喜欢这个类型,这里面树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代表精英阶层,一个是比较草根的人士。这两个人,基本上可以覆盖到中国很多不同城市的不同人群,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大家都可以看的那种喜剧。但是谁也预测不到《泰囧》的票房是多少。这样来看,《泰囧》其实就是一个大数据。业内知道原来这个类型的盘子可以这么大,会有这么多人看这样的电影。
问:目前很多电影与大数据进行结合,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徐峥:大数据应该是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应用,在前期的题材和类型选择时,也许大数据就开始介入了。在一个剧本还没有做之前,就应该知道这个电影是一个什么样的量级,大概能有多少投资,会把这个剧本做成怎样的电影。也许等到有剧本后,可以根据这个剧本来设置一个专门的评估系统,给分析人士看后,从中总结出一些专业性的数据,有没有笑点、泪点,有没有被感动的地方,有趣吗?观众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主人公,都可以产生数据。像美剧或者好莱坞的电影,他们有一套非常完整的系统来做这样一个测试。
当然,我刚才说的这些仅仅是关于一部电影的创作,如果从电影所带来的衍生产品,包括周边的开发来看,这是一个巨大、潜力无限的空间。
问:在实际操作中怎么样利用这个大数据,而不是盲目迷信大数据,如果大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市场有多大,是不是要全信?
徐峥:之前在讨论艺术电影,文艺片、商业片时,我觉得大数据也许能够给大家一些更明确的指向。也就是说当一个导演想拍一部小众电影,有自己的表达时,可以通过数据有一个预测,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这个时候如果还要做,会使其在态度上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或者说预期。当然,如果数据跟他的预期不符,可能就会出现很多矛盾或者不平衡的地方。
问:你觉得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上有机会吗?
徐峥:我自己一直觉得有机会,如果中国的电影的定位准确,真的有可能战胜好莱坞的作品。
在做《心花路放》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曾预测,这部电影在三四线城市一定会非常受欢迎,里面讲到了小城青年的元素,离这些城市的观众的距离很近,现实感是很强。
《港囧》不是大数据电影
问:大数据流行以后,怎么样来保证电影还能“百花齐放”,保证敢于做艺术冒险的人还是有一席之地,而不是说全部跟着市场去拍一样类型的电影?
徐峥: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我觉得大数据对于商业化的运作,的确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支撑。但是最终所有的出发点还是要回到内容端上面,作为创作人员、从业人员,其实更多的还是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面对他的创作。
像李安导演这样的高手可以在这两方面尽量做到兼顾。比如《少年派》,不光是一个文化产品,它本身的品位和定位也很高。通过高科技把整个体验感、光感也做得非常好。如果大数据的深化,可以更加科学、合理,且有目标的定位,希望可以帮助到一些拍小众电影的人,怎么去做才能保证不赔钱。可以从侧面帮助这类电影良性成长。
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有自己文化追求,如果能通过大数据来助推,自然是更好。
问:小众电影是否格外需要网络渠道的支持?这种支持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模式?
徐峥:我特别想说这样一个观点,有的时候小众电影和艺术电影不见得就是好电影。票房高的电影,也不见得就是坏电影。从这方面来看,对一部比较标准的、要承担一部分娱乐功能的商业片来说,也许不一定需要众筹。因为它本身并不缺少投资方。反而是那些新电影、新导演,存在这个可能性,把他的概念放到那里,大家看好他,如果他做得好,也许可以得到一个众筹投资。
问:《港囧》这部影片,您是参考了哪些数据、因素后,决定推出这部影片?根据现这些数据,能否预测一下《港囧》这部影片的票房能达到多少?
徐峥:《港囧》不是一部大数据电影,其本身有故事在里面,我还是尽量寻找自己有感受的和关心的那些点,放在电影里面。对我来说,这也并不是完全安全,有一些地方也有冒险的尝试。
刚才我们看到一些数据,这是总结出来的。比如说国庆和中秋档可能有这样一个市场需求,但我不知道在这个时期,观众喜爱情况什么样。因此,《港囧》最后能够拿到多少票房,不是我能够预测的。如果我预测了或者说一个数字,那也不科学。
问:现在大数据对于创作者来讲,渗透的比较严重。比如说,在一部电影的创作初期,一些导演、编剧,还有制片人可能会根据其所谓的大数据来控制前期创作,或者说这个剧本应该怎么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演员,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徐峥:比方说有一个导演拿了一个剧本,找到投资,结果这个制片人说他这个电影不行,不符合我这个大数据,放出来没有那么多人看。那么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本身这个剧本不是好剧本,如果是好剧本,那么这个制片人肯定是烂制片人,他看不到剧本里面的好处,虽然不见得是全明星的电影,但也可以有自己的受众、艺术性。第二,制片人是好的,说明这个剧本不够好。一个足够好的导演,一定会找到一个靠谱的制片人。
《《《
行业趋势
电影业“新常态”:BAT构建生态闭环制片商扎堆融入
◎每经记者 陶力
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国内唯一获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在电影行业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年的上海电影节组委会已敏锐地观察到互联网加速与电影行业融合的趋势,首次举办“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包括互联网电影展映、互联网电影产业投资跨界峰会、互联网电影上海高峰会和互联网电影之夜四大活动。
在BAT加速布局,逐渐完成闭环的境况,电影业呈怎样的发展趋势,是否像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所称的那样,BAT进入电影业1周年,建立了新的生态系统,产业未来格局已定?
电影公司:内容生产者是核心
去年,于冬在上海电影节上提出“打工”论后,一度在业界激起激烈讨论。
今年,于冬依然坚持这一说法。“应该说去年(上海)电影节后的这一年当中,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在电影产业进行整合性布局。这个布局,实际上是革命性的,(这一年)是电影产业深刻变革的元年。”
于冬认为,“(现在)很多电影投资商转向去拍短小的或短视频的,或是有粉丝效应的、逐利的影视作品。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整个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下降或者是停滞,没有人再去拍大片,没有人再组织强大的电影内容,去迎战好莱坞电影,去迎战院线荧幕市场全面升级之后的内容产品。”
不过,面对互联网企业越来越深入的布局,于冬直言,“互联网这一年的布局,我一开始也觉得恐慌,后来也没有觉得怎么样。我们不需要去建生态系统,我们要融入这个生态系统,要成为BAT这个生态系统的内容这一环。”
于冬现在还没选择好站队哪家互联网巨头。“没有选好站队的好处是版权在我手里,版权价格上升之后,谁给我价高,我卖给谁。”
与于冬有着类似想法的还有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光线传媒虽接受了阿里的投资,但王长田认为,内容生产者才是电影的核心,互联网公司和电影公司,不是谁给谁打工的问题,双方的产品都是面对所有的观众。“我现在没有任何一点感觉是在为马云打工。”
此前,有业内人士担忧,互联网巨头加入电影行业,将会削弱传统影视制作公司的竞争力。对此,王长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阿里巴巴跟我们是一家人了,当然(我)不会恐慌,即使其他的巨头进来,我也不恐慌。我们实际上都在为观众、电影打工,实际上再细分的话,其他的外围的渠道为电影的内容产品在打工,我们是内容公司,我们肯定不会恐慌。”
互联网企业:组合数据作用更大
近两年,大数据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它对电影行业的影响简单概括起来,也就是帮助一部电影精准找到观众。对此,优酷土豆集团高级副总裁、合一影业CEO朱辉龙认为,随着电影在线付费市场在整个电影票房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互联网公司完全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人兴趣、进行电影定制,在视频网站孵化出的生态圈里,很多青年电影人的不同类型作品都将通过电影在线付费市场中得到展现。
但在业内人看来,电影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表达人们情感的产品,永远不会成为工业流水线产物。在营销和宣传环节引用互联网大数据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立项和创意环节过度渲染大数据,则会影响艺术的独立性,甚至出现媚俗的艺术作品。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以目前大数据的成熟度,想要代替人做决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大数据要做的,是让人们在做决策时,能够具备更科学的工具。”
因此,大数据在目前阶段,更多是被利用到电影后期的宣传和发行当中。在蚂蚁金服国内事业群总裁樊治铭看来,经过组合的数据能使数据的力量成几何倍放大,为电影行业提供实质服务。当人们通过在线售票网站进行购票时,消费信息、地理信息都能够通过网络工具记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