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音乐剧市场是国内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品类。而在运营模式上如何颠覆传统,延长音乐剧演出的生命周期,成为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霞
每经记者 王霞
从2014年开始,由于电影、电视剧、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与饱和度日益提高,业内资本逐渐将目光投向相对“小众”的音乐剧产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6月14日梳理发现,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音乐剧产业内的多家公司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多轮融资,并且融资的频率在加速。可以说,音乐剧站在了新的投资风口。
目前,音乐剧市场是国内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品类。而在运营模式上如何颠覆传统,延长音乐剧演出的生命周期,成为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
音乐剧市场成为下一个风口
去年5月,华策影视(300133,SZ)宣布切入音乐剧演出市场,出资2000万元入股JDF金典工场。半年后,JDF金典工场对外宣布,公司已完成了B轮融资,入股方为和润集团旗下投资公司,据悉在第二轮融资中JDF金典工场被给出了两亿的估值,B轮的融资金额约3000万元。
去年8月份,中国百老汇娱乐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亮相,创始人为小马奔腾前副董事长钟丽芳,投资方百老汇亚洲国际有限责任公司、东实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君舍文化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40:30:30。
此外,七幕人生此前宣布完成A轮3000万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大名鼎鼎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华创资本。在获得本轮投资之前,七幕人生曾获得华创资本的天使投资。日前,七幕人生CEO杨嘉敏对外透露,公司正在计划启动B轮融资,“时间不会太久,预计就在今年下半年。”
而资本关注的背后,则是音乐剧市场规模的喷涌而起。道略演艺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音乐剧票房收入约为2.34亿元人民币,虽不到日本市场的5%,但音乐剧品类的增速却达到了21.7%,是现场演出中增长最快的品类。
为何此前看来相对冷清、小众的音乐剧市场就突然火了起来?
“近几年消费升级是其中一个原因,并且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给了音乐剧市场发展的机会。”一位长期关注文化产业的投资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外政策的支持也对市场的培育、资金导向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杨嘉敏也向记者坦言,在欧美日韩等市场,音乐剧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市场,其占比已经占到整个演出市场80%以上。但是国内还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在演出市场的占比尚不到10%。
追求“长尾效应”的运营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相对成功音乐剧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类似于《妈妈咪呀》、《猫》等剧目,完全将国外原班人马引进,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演出;另一种则是类似于《我,堂吉诃德》《Q大道》《一步登天》等,从国外引进并改编成中文版进行全国巡演。
杨嘉敏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七幕人生目前的模式是根据市场反馈,从国外进行原版引进,并且进行本土化制作,并且在运营过程中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
“相对来讲,国外剧团国内演的成本较高,比如国际交通运输、劳务费等费用,并且还要看剧团的空档期。而后者的中文版本,能够有效降低单场成本,进行长期演出从而实现盈利。” 杨嘉敏如此解释为何要采用“引进+本土化”的模式。
前述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音乐剧市场来讲,最重要的就是“长尾效应”。所谓 “长尾效应”是与电影市场比较体现出来的,电影影响力是指数型的增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剧所蕴藏的票房潜力却是电影不可比拟的。
例如,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票房累计收入超过18亿美元,《剧院魅影》的票房累计收入为32亿美元,音乐剧《狮子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2亿美元,累积的票房收入远高于一些电影巨制。
总体来讲,传统的音乐剧产业成本分为制作成本和运营成本,其运营模式与其他很多演出模式并不相同,短期的项目制对音乐剧市场来讲,很难形成产业化发展。
据了解,在欧美称成熟国家,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平均创作周期5-7年,不少剧目都是从地方剧院起来,经过层层市场检验,常演不衰,从而能够取得不错的票房收入。
“而相对来讲,我国音乐剧创作人才较少,经验也不足,音乐剧创作环境比较浮躁,无法与国外媲美。”前述投资人士表示。
正因为此,目前国外优秀的音乐剧的版权之争也越来越激烈,甚至有日韩的文化产业公司也正瞄准中国市场购买中文版权,以期望与国内的文化产业公司参与市场竞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