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张红宇:老板下乡要带动老乡 而不是代替老乡

    2015-06-12 01:25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张雯    

    ◎每经记者 张雯

    左手是市场,右手是政府,背后是土地和农民。由城市转战乡村的工商资本,正普遍面临处理多方关系的纠结。

    事实上,决策层对“下乡”工商资本的定位一直十分清晰。

    身为中央1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同时也是中国多项农业政策改革文件的起草参与者,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张红宇对工商资本跨界进入农业的现象始终保持关注。他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投资农业,重点从事农民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经济的领域,把一般种养环节留给农户。说到底,老板下乡要带动老乡,而不是代替老乡。”

    规模优势对工商资本下乡是把双刃剑

    NBD:您始终对工商资本下乡问题保持关注,去年以来还多次做过专题调研,那么目前工商资本下乡主要有哪些路径和方式?

    张红宇:去年我带队对联想集团投资农业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联想2010年成立了农业投资事业部,在2012年成立联想佳沃集团,以农业为核心产业进行经营,切入点是蓝莓、猕猴桃等高端水果,并快速完成了产业布局。

    联想集团布局农业的这种模式,我称之为“兼并合作型”,这种类型往往是利用非农产业积累的资金,参股、并购成熟的农业企业,从而快速进入农业产业。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第二种模式是直接投资型,即以购买、租赁等方式获得农业资源使用权,如农村土地、水面、山林等,建立生产基地,进行农业开发。

    第三种模式是产业拓展型,这一类型的工商资本是从农业相关产业如农资、物流、餐饮等延伸进入农业,比如河南晋开化工集团,以生产尿素、液体肥为主,2013年在河南流转土地2.5万亩发展粮食生产,全部施用自己的液体肥,实现多元化投资的同时,也促进了液体肥料的示范和推广。

    NBD:您提到企业流转土地2.5万亩进行粮食生产,但我们知道经济学里有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概念,规模最大化未必导致收益最大化,带来的也可能是负数。

    张红宇:这正是实力强大的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尽管工商资本具有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企业也面临着到达一定规模后边际成本快速增长、竞争力下降的问题,迫切需要研究不同经营主体各自的特点,和在产业链条中的定位,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多元经营主体协同发展。

    我认为对下乡的工商资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调理”:首先在产业培育期,要支持工商资本发展自建基地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发展基础,引导农户进入;其次在产业扩张期,可以引导工商资本发展连锁种植模式,控制自建基地规模,侧重于通过带动规模农户发展,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带动农民增收;最后在产业稳定期,要逐步引导合作社发展壮大,发展工商资本联合合作社带农户模式,带动中小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规范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土地流转上地方政府不能搞“拉郎配”

    NBD:回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话题,在当前工商资本加速下乡进程中,您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重点采取哪些措施?

    张红宇:首先要明确,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路子是可行的,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投资农业,重点从事农民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经济的领域,把一般种养环节留给农户。说到底,老板下乡要带动老乡,而不是代替老乡。

    近3年来,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面积增长很快,年均递增30%左右,处理不好的话会挤占农民就业空间。对此中央态度很明确,历来都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上限控制,并强调建立健全风险保障金制度,防止工商资本“跑偏”。目前我们正按照中央要求强化相关工作部署,加强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管理和风险防范,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有大疏漏、犯大错误。

    在土地流转问题上,地方政府不能下指标、定任务,更不能为了招商引资搞“拉郎配”,无原则地给予相关政策优惠和便利,扭曲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价值取向。

    NBD:如果请您给跃跃欲试想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一点建议,您会从何入手?

    张红宇:“外行”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格外注意处理好与农民、政府和市场三者间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这是政府和农民最在意的事项,无论流转农地、雇人从事生产、或者发展订单农业,都需要当地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如果企业只负赢不负亏,那农民肯定不答应。对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实行保底价收购、股份分红、二次利润返还等办法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还可以兴办社会事业服务当地,如盖学校、办敬老院等。

    其次,从与市场的关系来看,工商资本要知道农业与非农行业有很大区别,一方面农业存在自然、疫病、质量安全风险,价格波动也频繁,另一方面企业的背后是一大批农民、一大片土地,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在这方面,龙头企业在有效对接市场、把握市场波动、调整生产计划方面具备较好经验,值得新进入的工商资本学习。

    最后从与政府的关系来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研究产业布局、土地流转、投融资、城镇化、“走出去”等方面的政策内涵,把握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充分享用政策红利。但也不能把太多心思花在要政策、跑项目上。

    政策导向不明让资本下乡仍有顾虑

    NBD:在您看来,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哪些种类更适合工商资本进入?

    张红宇:在去年对联想佳沃等一些案例的调研中,我认为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比较适宜标准化生产,产品也具有一定的溢价空间。除开粮棉油糖等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以外,其他市场自由度较高的农产品特别是高端农产品,更适合工商资本发挥其竞争优势。

    基于此,工商资本要考虑进入那些需高投入、高技术、回收期长、进入门槛高的农业生产领域,同时要避免与农户、合作社等发生低成本的竞争。

    NBD:您怎么看工商资本“下乡”后经营困难的现象?

    张红宇:这些现象的确存在,尤其在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以后,与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似,障碍不少。

    首先农地流转关系不稳定,使“下乡”的工商资本经营不稳。据我们了解,因有一些农民契约意识、法制观念不强,会发生单方面违约要回土地、在合同期内上涨租金的行为,并推动土地流转成本不断上涨。在浙江一些地区,其地租已从2010年的每亩1300元上涨到现在的2300元。由于农业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如果没有可以长期稳定流转土地的预期,工商资本可能会犹豫是否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发展的资本缺位问题,但农业投资大,在目前普遍存在贷款难等问题的背景下,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物,很难形成依靠金融运作实现快速滚动发展的良性机制。比如江苏省有一个统计,显示有近六成的农业企业资金短缺。

    另外,农业企业在获得建设用地指标、聘用人才等方面也存在困难。据我们调研,上海一家生态农业公司2012年招聘了1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也就是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的大学生,目前已经全部离职。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利弊得失仍存争议,地方政府对把工商资本引入农业认识差异很大,有的地方给予大力支持,安排项目扶持、贷款贴息、用地优惠等,有的地方则十分谨慎,多部门联合进行严格评估审查。政策导向的不明朗,使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仍有诸多顾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投资增速十连跌 稳增长还需连续出招

    下一篇

    楼市销额增速转正 短期难助稳增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