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少斤草莓才致癌根本就是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农业模式是否完全依赖于化学农药才能生存。
4月26日央视记者在北京农贸市场和超市购买了8份草莓样品,经检测发现其含有非法农残。涉及的农药是一种除草剂,叫做乙草胺,它被列为可能的致癌物,并且不允许在草莓种植中使用。
在消费者怨声载道的同时,网络上也冒出了两种吸引眼球的论点:一是剂量决定毒性,从检出的农残浓度来看得吃7吨草莓才会中毒。另一种是记者才检8个样品没有统计学意义,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这样让成千上万农民血本无归。
不管是蔬果上的农药残留,还是饮料里的塑化剂,每次出了这种食品安全事件,就会有“专家”出来引用LD50来辟谣说剂量不足以中毒。LD50是指引起实验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笔者以为,这个数值在喝农药自杀的时候比较有参考价值,对于衡量水果上的农药残留就别说了吧。中国的食品安全不能建立在保证“不会吃完立刻死亡”上吧?因此从乙草胺LD50推论说,吃7吨草莓才中毒,这有点欺负普通消费者没研究过毒理学了。
而提到“长期大量”食用的影响,网络评论多引用的是欧盟对于乙草胺每日安全摄取量的参考值,由此计算出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人,每天要吃580克才会超过安全范围。笔者看完不禁有点后怕过去一次吃一斤半草莓的日子。但是专家对大家的安慰是,这个风险评估是基于每日摄入量,草莓有季节性,一年到头每天吃一斤是不实际的,总之还是没事。到这笔者就看不下去了,仿佛中国人每天只吃草莓一种东西!乙草胺被禁止在草莓上使用,但允许在花生、玉米等作物上使用,一个人可能只吃了300克非法含乙草胺的草莓,但又吃了500克乙草胺符合国标的玉米和花生,这样能确保安全无虞?更何况农残何止乙草胺一种,此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检测的北京沃尔玛超市中的草莓样品就含有13种不同的农药。混合农药之间的协同作用正是科学研究目前试图解决的问题。
另一个说法是类比被权威机构认为“可能致癌”的东西,说明“可能致癌”这个概念的不靠谱性,由此论证吃农残超标的草莓是没事的。笔者委实不能理解这个逻辑。学研究起来有太多的变量难以论证——总不能把人关在笼子里做对比实验。因此对很多致癌物科学的表述往往都是“可能致癌”。
所以,笔者认为,吃多少斤草莓才致癌根本就是个伪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农业模式是否完全依赖于化学农药。目前中国的农药施用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昨天海南西瓜出事,今天北京草莓中枪。
网评称这次央视记者的炒作危害农民的利益。中国农民无疑是弱势的,笔者曾多次在农村调查蔬果的种植情况,笔者已经被农药熏到头晕目眩了,农民却还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地打药。如果说致癌,首当其冲的也是他们。而笔者也亲眼看到大面积的蔬果卖不出去,农民不舍得继续打药,所以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蔬果反而是最安全的。而农民为什么要打药,很多情况是因为城里消费者喜欢大的,直的,整齐的,没有虫眼、黄斑的蔬果。这是多大的讽刺。而弱势群体也有他悄然的反抗,比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周立教授的调查,60%以上的农民卖出的农产品自己都不吃。
那是否种草莓就一定要使用那么多农药呢?笔者采访了几个北京郊区产草莓的生态农场,对于草莓最长生的蚜虫、红蜘蛛等来说,各农场都有自己的方法,“分享收获”农场会使用黄板,硫磺熏蒸。“悠然社”则曾引入瓢虫,或者喷洒烟草提取液。就算不是所有农场都有条件按照有机的标准种植,物理生物的防虫方法也能减少农药的使用。而农民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措施,就看政府是否能给予支持,市场是否能给予回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