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马伟民 发自北京
记者观察:O2O拼车模式存四大短板
◎每经记者 马伟民 发自北京
权先生是北京的一位白领,平时开车上下班,在两个星期前,他加入了嘀嗒拼车,成为一名拼车车主。
据权先生介绍,在上下班的途中,他会选择捎上一名顺路的乘客,将乘客送到指定地点后,再开到自己的目的地。平均每天会接1~2单,算上拼车软件给予补贴,一天能够有将近50元左右的收入。“自己的生活,确实因拼车软件在发生一些改变。”
事实上,这种拼车模式正在国内一线城市悄然流行,但由于此前出租车、专车市场补贴大战的火药味太浓,拼车软件市场的风头几乎完全被前两者所盖过,因此外界对这一市场的发展了解较少。如今随着滴滴即将入局,拼车市场被推到聚光灯下。这个原本并不为大众所了解的共享经济用车理念,在媒体的渲染和投资人的追捧下,拼车软件是否将成为O2O出行市场的下一个“万亿级”风口?我们不妨来听听消费者、业内如何看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多方了解,并结合消费者的体验和业内看法,以及整理相关资料后发现,拼车APP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定位局限。
在服务模式、服务费用、鼓励政策等方面的限定下,拼车APP对于用户,不管是车主还是乘客的定位都相当清晰:车主基本不以营利为目的,乘客较为注重性价比,主要需求不在于即时出行。目前拼车的价格大部分等于或小于出租车的基准价,并且由于拼车的特性使然,车主很少有像专车一样高频次接单的情况。据了解,目前大部分的拼车司机一天只接1~2单,平均下来也就30~50元,这些钱只能摊薄养车成本,绝无盈利生财的可能。不能否认,正是因为这样的用户群特点,才使各家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政策风险,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使目前的行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局限,造成各家拼车APP成为提供信息获取服务的平台,充当中介作用,商业模式尚不十分明朗。
其次,接单困局。
目前拼车APP的主要功能在于实现资源对接,而且多数在于满足通勤交通需求,区别于即时出行的需求,这种需求长远来看车主与乘客的匹配将越来越趋于稳定,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产生跳单,绕过平台私下达成交易。虽然用户未必完全离开平台,但是用户活跃度的下降,必然对平台其他延伸业务造成影响。目前绝大多数的拼车是以上下班为主,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写字楼和商圈的位置都比较集中,对于车主而言,除非顺路,否则不太可能会绕路去接单,这也违背了拼车的共享理念,并且由于上下班的时间段较为集中,在中午、晚上时,接单量就会直线下降。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时间上,拼车都无法做到像专车、出租车一样随心所欲出行。
其三,市场培育。
客观地讲,拼车已经存在多年,但是拼车市场一直没有大的起色,目前拼车APP主要覆盖一线城市。从补贴、鼓励一对一服务这些手段可以看出,拼车APP希望借此降低尝试门槛,赢得更多用户尝试拼车。当没有大量资本或巨头介入市场的时候,用户习惯的培育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拼车APP正处于这样的阶段。
最后,经营风险。
一直以来,拼车多以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改善环境的形象示人,商业化则提及较少,但是其商业化探索从未停止。从互联网角度,拼车APP同样需要先聚集起大量用户,然后再从用户中寻求变现方式,可惜拼车APP目前依旧没有清晰的商业化手段。
此外,政府也在观察拼车软件的动向,据微微拼车CEO王永介绍,年前他们和北京市交管委达成口头协议,拼车的价格应该在出租车的50%左右,如果达到70%以上,就有黑车营运的嫌疑,而类似嘀嗒这样的拼车软件,起步价就在10元,价格和出租车相差无几,尽管目前政府层面鼓励共享出行,但如果价格持续走高,很难说有关部门不会出面进行干预和限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