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平安互联网金融棋局下的陆金所:P2P当“排头兵”非标金融架“连环炮”

    2015-03-23 01:34

    在中国平安的互联网金融战略设想中,为陆金所打下名气的P2P业务,所扮演的似乎是“排头兵”的角色,而作为开放的平台,陆金所旗下业务还包括B2C、C2C、B2F等几大类,而这些业务,将是陆金所接下来要架起的“连环炮”。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邓莉苹 涂颖浩 发自深圳、上海    

    ◎每经记者 邓莉苹 涂颖浩 发自深圳、上海

    近期,因为旗下公司涉及2.5亿坏账、成功获30亿融资等,陆金所成为热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陆金所的全名叫“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但在过去几年,陆金所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一个背靠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的P2P网贷平台。但从近期中国平安及陆金所的种种动作来看,外界对陆金所"仅是P2P平台"的看法正被慢慢打破。

    正如陆金所在简介中所说的“成为中国领先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金融资产交易服务平台”那样,陆金所高层曾表示,要将陆金所打造成“非标”金融集散地。此外,对于近期有关陆金所剥离P2P的解读,平安相关人士曾表示,未来陆金所依旧会销售P2P产品,并不是不做P2P。

    多位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陆金所的P2P业务仅是其一小块业务,陆金所本身的定位也不仅限于此,而“非标”金融资产交易这块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这样看来,在中国平安最新发布的互联网金融战略设想中,为陆金所打下名气的P2P业务,所扮演的似乎是“排头兵”的角色,而作为开放的平台,陆金所旗下业务还包括B2C、C2C(个人持有金融资金转让)、B2F等几大类,而这些业务,将是陆金所接下来要架起的“连环炮”。

    “中国最重要的P2P公司”

    虽然从成立之初就强调其属性并不只是P2P,但很显然,陆金所的成名与P2P是分不开的。

    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9月,注册地上海,按照中国平安2011年年报显示,中国平安间接持有陆金所74.91%的股份,拥有75%的表决权利。据中国平安最新公布的2014年年报,平安集团在2013年度还持有陆金所的74.91%股权及75.00%表决权,而在2014年度,通过一系列股权转让交易及协议安排,平安集团在陆金所的表决权减为49.99%。

    陆金所官网资料显示,网络投融资平台lufax于2012年3月正式上线运营。其最早推出的产品是“稳盈-安e”系列产品,该产品是陆金所为面向个人借款者和个人出借人推出的个人借贷中介服务,由中国平安旗下担保公司审核借款方并承担担保责任,陆金所提供中介服务。

    陆金所的上述项目模式实质就是外界关注度较高的P2P。起初,国内的P2P平台远没有现在火爆,当时的网贷从业者最担心的是会不会有一天被要求全部关停,陆金所的加入显然让当时的网贷业人士很振奋。

    陆金所董事长兼CEO计葵生在陆金所上线不久后表示,平安搭建一个公开的平台,首先满足个人与个人之间(P2P)的投融资需求,在年底前再开放二级市场交易。等到业务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再推动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都能放到平台上交易。

    此后几年,陆金所业务不断完善,陆金所lufax平台上已经有包括“稳盈-安e”、“稳盈-安业”、富盈人生、专享理财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根据中国平安2014年年报,截至去年底,陆金所已获得超过500万注册用户。2014年,陆金所金融资产交易规模同比涨幅超过6倍;个人零售端规模上涨近19倍,其中P2P交易规模上涨近5倍,跃居中国市场第一,全球三甲。“其实,陆金所原来交易量大的并不是P2P,只不过互联网金融和P2P很热,所以大家觉得陆金所就是P2P。”一位熟悉中国平安的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中国平安在年报中还提及,陆金所被美国最大的P2P研究机构Lend Academy 评为“中国最重要的P2P公司”。

    业务集群整合丰富P2P产品供应

    近期,关于陆金所将要剥离P2P业务的议论不断。

    中国平安近日宣布,将旗下多个相关业务,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该业务集群整合了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三个模块的业务管理团队。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此前,中国平安旗下有好几家公司都在做小额消费贷款相关的业务,从内部来讲,有点重复投资的感觉,从营销上来说,也有一定的(资源)浪费,整合之后可以资源共享。从集团方面来看,小额贷款已经做了好几年,算是初具规模,这样也可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

    中国平安总经理任汇川在3月20日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普惠金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整合:一个是线下和线上的整合,陆金所平台线上募集资金的能力、信保线下获得借款人能力、以及直通很强的渠道能力;二是专业和技术优势上的整合;三是前中后台的整合。

    对于“普惠金融”板块的成立,很多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陆金所剥离P2P。不过,平安相关人士此前表示,未来陆金所依旧会销售P2P产品,并不是不做P2P。

    棕榈树CEO洪自华认为,中国平安这样划分之后,陆金所纯中介平台的定位会更加清晰,此前,虽然陆金所表示其产品来自内部,但投资者并不清楚究竟是谁提供的产品,今后,大家就会知道产品来自“普惠金融”或者其他板块。

    “此前陆金所虽是中介,但其可能还是会去找一些项目。但以后陆金所就不会在去做这方面的事情,这些项目都来自于‘普惠金融’”。前述平安相关人士表示。

    任汇川在中国平安2014年业绩发布会上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陆金所有强大的金融DNA,团队有丰富的金融经验背景,注重金融工作的专业性;陆金所本身是非常开放的平台,旗下业务形态至少包括四大类,P2P、C2C(个人持有金融资金转让)、B2C和B2F(机构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资产转让)。即便是P2P业务,陆金所也不作为资产的单一提供方、或者购买方,而是一个平台。

    平安集团品牌总监盛瑞生补充称,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整合,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陆金所平台上P2P产品供应,不是说(今后)陆金所与P2P业务没有关系。

    “非标”资产交易市场空间大

    对于陆金所的战略定位,中国平安曾表示,陆金所将作为金融理财信息咨询平台,更好地发挥其非标金融资产集散地的市场作用,构建成一个开放的平台。未来将获得包括平安普惠在内的更加丰富的P2P产品供应支持。

    事实上,对于“非标”资产交易所的打造,此前中国平安及陆金所已经多次提及。

    2013年12月,陆金所上线了其针对机构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Lfex",而原来的lufax平台更多的是针对个人和小企业融资。计葵生当时在发布会上表示,除P2P业务外,还将推出B2C(商家对顾客)、B2B(商家对商家)、F2F(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等多种业务。

    而按照当时透露的信息,其F2F主要涵盖了三种业务模式:债权投资和转让交易服务、受益权转让服务和资金-资产对接业务,而“信贷资产、银团贷款、理财产品、票据和信托受益权等都是理想的转让标的资产。”

    在业内人士看来,“非标”资产交易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此前,“非标”资产是银行理财资产和自营资金投资的热点,但随着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银行资金投向“非标”的规模受到限制。

    前述熟悉中国平安的业内人士表示,“非标”资产大部分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基本都是大单,各种金融资产在民间二级流通的需求非常大。

    虽然“非标”资产转让是一大热点,但从目前来看,这块资产的转让仍面临一些问题。以最受关注的信托受益权转让为例,虽然有相关公司开展此类业务,但进展缓慢。

    目前,Lfex的业务更多是针对机构投资者,在Lfex网站上,能看到已推出多项“会员专享资管计划”,其中还有自行商定利率的收益权转让项目,且该网站上较多的投资产品是针对会员,而成为会员首要条件是“依法设立并有效存续的法人及其它组织。”

    《《《

    相关链接

    大型机构蜂拥而入P2P监管雏形浮现

    ◎每经记者 邓莉苹 发自深圳

    在陆金所进入P2P行业的2012年,国内的网贷业虽然已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平台数量并不算多,规模也较小。

    不过,经过近两年快速发展之后,如今的P2P平台数量和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而且,监管雏形日渐明朗。据媒体最新报道,近日,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已召集各地相关监管部门和P2P企业代表开会,并出具了一个初步监管文件征求意见,内容包括门槛限制等。

    虽然业内公认P2P网贷进入中国的时间是2007年,但其真正得到快速发展却是最近几年。据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P2P网贷平台大概有50家,而至去年底,P2P平台达1575家。早期进入P2P行业的,更多是一些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士及民间资本,注册资本也不高,而当初这个群体面对更多的问题是,网贷是否合规。因此,当背靠大型综合金融集团的陆金所进入时,曾引发业界热议。

    如今,随着行业快速发展,大型机构进入P2P行业越来越多,其中包括不少银行和上市公司。较早涉足这块业务是招行,此后,包括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都开展了类似业务。

    上市公司也不甘落人后。目前,有部分上市公司选择一些此前已经有一定规模的P2P平台进行控股或参股。与此同时,虽然有观点认为,在监管政策未出之前,P2P平台上市仍然渺茫,但仍有多家P2P平台希望争取在几年内上市。

    因为门槛低、监管缺乏,行业鱼龙混杂,监管层对P2P的关注明显增多,监管雏形日渐清晰。

    今年1月,银监会宣布进行组织架构改革,专设普惠金融部,对小微等薄弱环节服务及网贷等非持牌机构监管协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潘功胜透露,关于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一个意见”,将会很快出台。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市值管理:让企业“价”“质”并重

    下一篇

    深成指样本股变500只 覆盖六成市值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