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即便我从北京坐动车回家乡,只需两个小时,不用像别人,在漫长的归乡途中,不得不酝酿载不动的乡愁。
每经编辑|王杰
王杰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即便我从北京坐动车回家乡,只需两个小时,不用像别人,在漫长的归乡途中,不得不酝酿载不动的乡愁。
因为离家乡近,我的乡愁里没有邮票、船票,更没有海峡,如将乡愁挂在嘴边,多少有些矫情。“乡愁”这个词,更多的是我对家乡一些更深处的回忆,逗逼元素更多,仅是一个吃货的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就是“北京炒面”。
与北京炒面结缘始于1998年6月,对!上世纪的事情了,那时我读高中。有一天,我刚出校门就被大雨逼进了一家叫“北京炒面”小饭馆。
眼见这大雨是回不了家了,索性就在这家小面馆吃一碗面。墙上的小黑板上,用白粉笔歪歪斜斜地写着几个字“炒面,1.5元”。
“老板,来盘炒面。”我话音未落。老板已将锅烧热,热锅热油,放葱姜蒜爆香,这时锅底的火苗像蛇信子一样窜起,晾干的水煮面已下锅,伴随着鼓风机的嗡嗡声,老板已将炒锅里的面条颠起半尺高,顺手撒上清爽的豆芽,整个动作一气呵成。2分钟后,一盘香气四溢的炒面已上桌。
之前我只听说过抽烟喝酒赌博上瘾,没想到吃炒面也会上瘾,在之后的高中岁月里,就成了这家小面馆的常客。其实,更吸引我的,是这个炒面馆的名字,“北京炒面”,我可是只听说过北京的烤鸭啊!有一次,因为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我甚至问老板“北京当地的炒面是不是更好吃?”
饭馆小老板给了我肯定的答案,“是,俺的技术就是在北京学的。”
于是,去北京读大学,吃北京当地的炒面,就成了我在高中时代一个的很朴素的愿望。 囧的是,我如愿在北京读书,可是再也没有找到自己想吃的炒面。
如今每逢回家,我还是必到那个小饭店吃盘炒面。我也慢慢了解了“北京炒面”的来历。小老板十几年前曾在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打工,认识了一位河南工友,工友做得一手好炒面,顺便就把手艺传给了小老板。年龄渐大,终于要回家娶妻生子,小老板就利用他无意间学到的这门手艺,在学校门口开了这家炒面馆。因为技术是在北京学到的,他顺便起了个名字叫“北京炒面”。
炒面的味道一直没变,但每次店面位置总是不同,但总围绕在学校周围。我惊叹这家饭馆长久的生命力,十多年了,那些卖炒菜的、开录像厅的都换了几茬儿了,它仍然屹立不倒。小老板说,房租一直在涨,不得不搬,他准备攒下钱,买个门脸,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北京炒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小老板终于如愿买下了属于自己的门脸,店面虽小,五脏俱全。
如果你到山东梁山县来旅游,让我请你吃盘“北京炒面”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