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一个分分钟把人打回原形的神奇地方,比如,不管你有多么拉风的头衔,不管你有多么时髦的英文名,过年回家一踏入村口,你就瞬间变成了狗剩子、铁蛋、大毛、二丫......
每经编辑 卢祥勇
卢祥勇
春节了,许多人都要回到县城,回到镇上,回到村里。
家乡是一个分分钟把人打回原形的神奇地方,比如,不管你有多么拉风的头衔,不管你有多么时髦的英文名,过年回家一踏入村口,你就瞬间变成了狗剩子、铁蛋、大毛、二丫......
今年春节,我也回到了四川南部一个小村庄,乘此机会,观察了家乡小伙伴们的移动互联网生活。
同龄的小伙伴大多出门在外打工,年龄小一些的则还在念书。这两类人群在移动设备选择上有些差别,打工青年主要以oppo vivo 小米等国产安卓设备为主,念大学的则以iPhone为主,用iPad的很少。
他们常用的APP是手机QQ、微信、新闻、小说客户端,还有其他各种游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APP被安装后往往不会更新版本。
QQ的历史最悠久,年轻人都会安装它。但从流行的现象看,微信则代表了目前的时髦。
在我看来,已经红透中国的微信抢红包游戏,在家乡这里,几乎没有人玩。稍作解释后,大家才知道有这么个好玩的功能。
微信除了用来保持同学朋友之间沟通,在这些年轻人看来,还是排遣寂寞的工具。平常下班后,没有太多文化娱乐生活,就玩手机,“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看头像、看相册、打招呼,在微信上聊天交友。这些伙伴们用惯了QQ空间,微信朋友圈玩起来毫无压力,晒景色、晒美食、秀自拍,嘟嘴、伸舌头、挤眼、托下巴,外加45°望天,也是标准动作。随便打开谁的朋友圈,还有扑面而来的无数篇心灵鸡汤。关注的新闻资讯类公众号,很多人只有默认的腾讯新闻。
不只是父辈,同龄的年轻人也不太相信网购,他们不会想到用手机去订车票,或者用手机去网上下单,对他们来说,或许改变习惯拥抱移动互联网,还需要一段时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