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去哪儿了,母亲河还安好?就我来说,每年春节我都会极力地去呼吁周围的朋友来寻找,来关切。但是每一次呼吁,即便是通过我熟悉的媒体渠道来表达,但依然感到十分的无力,一块承载着我们梦想的故土,仿佛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每经编辑 涂劲军
◎涂劲军
每个人都有一份乡土情怀,对于我们做新闻记者的人来说,尤其少不了这样的情结。
每一次春节,我们都急匆匆地踏上归途,尽量地去回忆那些儿时的河流、山丘以及成长的每一个足印。但是,这些期待总是在失望中终结,在失望中哀叹。似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故土,早就回不去了。
家乡去哪儿了,母亲河还安好?就我来说,每年春节我都会极力地去呼吁周围的朋友来寻找,来关切。但是每一次呼吁,即便是通过我熟悉的媒体渠道来表达,但依然感到十分的无力,一块承载着我们梦想的故土,仿佛已离我们越来越远。
母亲河的美好回忆
我的家乡宣汉县南坝镇,是川东北大巴山腹地的千年小镇,素有川东四大名镇美誉,也是一个因河而兴的小镇。这条母亲河叫前河,在我的脑海中曾经有美好的记忆。记得从我记事开始到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那条河都是十分美丽的,场镇沿河而建上下数公里,深浅适宜,清凉透底。
每到夏天,河流都成了欢快的澡堂,从场镇的上游到下游,都有人在游泳。我和小伙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找汽车轮胎作为游泳圈,穿着裤衩、光着脚丫,先从沿河的街上小跑来到最上游的地方,然后一直漂流到场镇的下游。那时候,简直是太美了,依偎着轮胎,漫不经心地打望着河边的高脚楼,每经过一处游泳聚集的水潭,一些打闹的人们还故意用手向我们打水。我们也嘻嘻哈哈地给他们回击。而有时候路过一些洗衣服的浅滩时,有的小伙伴发现了不准游泳的母亲大人,就赶紧钻到水下面去,泥鳅一般梭到很远的下游去了。如果被发现了的话,轻则遭遇一次大巴山妇女特有的狮吼般痛骂,重则回家后挨一顿打。
当时的河水非常清澈干净,踩在河水中,一眼就可以看见水底细细的鹅卵石。当自来水厂没水的时候,人们还可以直接从河里打水来做饭吃。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每次涨水都是让我期待的,因为二舅都要拿着渔网下河去捕捉几条鲜活的河鱼来,用家乡的酸萝卜煮汤,那个美味很难用文字来表达。
这样的日子一直陪伴着我整个童年,直到离开家乡到县城读高中。后来又到了大学,开始了工作,竟然就这样永远离别了那些最美好的记忆。
母亲河遭遇污染
在2006年的春节,我刚刚毕业一年多,在一媒体担任记者。回到家后,二舅告诉我,你当记者,能不能关注下门口那条河,自来水抽水的地方,全部是鸡粪。我立即到他家河对面的自来水厂,发现在这个上游的水源地居然开了一个养鸡场,肮脏的鸡粪直接从岸上排到自来水厂的取水点。各种鸡粪的恶臭扑面而来,顿时有一种恶心的感觉。
看到这些后,我采写了一篇报道,在当年春节上班后作为一个头条发表在了报上。舆论的效应很快促使达州市政府派出了秘书长前往家乡对此事进行检查处理。
那时候,我认为这不过是河流遭遇污染的一个个案而已。这个小镇,这条河不会衰退下去,依然会保持着原有的活力。但事实上,从那以后的每一年春节回家,给我的感觉是这种想法并不现实。
到了2011年的春节,已经在《每日经济新闻》工作的我再次回到家乡。可能是随着自己阅历增长,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和理性,这一次,我第一次严重地感到了一条母亲河那种濒临死亡的命运。
当时,我特意在整个河岸步行了一下午,这里已经找不到儿时的鹅卵石,取而代之的是布满生活垃圾的水泥地和污水遍布的泥地。
在河岸边,各种生活垃圾遍布,随便在河水里探望一下,也能发现各种垃圾沉淀或漂浮。各种污水通过管道肆无忌惮地从场镇中流出,直接排放到河水中,甚至是粪便。各种恶臭,为一条母亲河判决了死亡的命运,也毁灭了游子心存感恩的故土情怀。
治理之路漫漫
2011年2月4日,我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希望大家帮忙转发下,四川最肮脏的小镇———宣汉县南坝镇。一条滋养了小镇上千年历史的前河,如今屎尿成堆,污水横流。”
随后,微博引起媒体关注,并引发当地政府的重视。我查看了当地媒体的一些报道,当年,政府一方面组织了更多的清洁工进行打扫,另一方面还动员开展了“母亲河保护活动”,让一些学生去捡拾河边的垃圾,让大家相互传播美化环境的思想。2012年春节,我回到家乡,发现垃圾真的减少了许多,河岸边至少没有此前那样成片的垃圾了。在今年回家,我还看见有城乡治理标志的执法车在一些关键区域巡逻检查。
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力度确实比以往增强了不少。据达州媒体报道,南坝镇城镇目前共有7个社区,城区环卫保洁面积达8.5平方公里,210多名环卫工人每天三班制清扫着220多条大街小巷。为减轻他们的工作量,2014年镇政府和各社区投入280余万元,新增洒水降尘车和相关设备。南坝镇在2014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镇,还被达州市评选为十大洁美乡镇。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一个快速膨胀的小城镇失速发展的状态。当地政府一些人士曾告诉我,场镇人口的快速膨胀,超出想象的发展速度,让这个原本只有几万人口的小镇,一下子拥挤进十多万人口。没有污水处理厂,没有专门的管网排污建设。
城镇发展的河道污染反思
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川东北的南坝镇可能是中国农村城镇发展的一个缩影。简单地从微博当中一搜索就发现,小镇、乡村的河道污染、环境衰败已经是大家议论最热门的话题。河道被污水、垃圾充斥,河流在死亡。
或许,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度,人们可能更加在乎一个乡镇的经济繁荣速度超过保留过往田园般的环境。连小镇里的居民或许也更加重视收入的增多,而不会太在乎身边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或许,有人说,这是发展必须经历的阵痛。但是,当我们回味着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这种牺牲环境的城镇发展真的是大家所需要的发展成果吗?家乡的污染难道真的不能避免吗?
对于城镇发展中的一些反思,我想借用当年由我积极引导去南坝做调研的吉林大学课题组得出的调研结论,这或许对中国基层乡镇发展的问题有一些启发。
吉林大学的这个课题组在南坝调研后认为,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公众本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如果公众有自身的环境意识,一方面可以让自己的行为得到约束,另一方面也反过来促使政府更好地监管治理,但正因为意识淡薄,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没有约束;2,“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顽固地存在于中国的基层乡镇;3,地方政府管理不力,对污染处罚力度不够,对环保资金投入不足;4,信息公开制度不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比如当地媒体几乎很少长期监督基层乡镇的一些民生问题。
经历了多年的困惑后,今年春节期间我特意和南坝镇的一位干部进行了交流。他坦言,作为一个在南坝要长期生活的人,自己也十分希望南坝环境更加美化。但是,作为一个人口迅速膨胀、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心城镇,并没有得到行政治理上相应的匹配措施,规划建设和投资力度也远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比如,南坝获得的治理资源远不如县城,一个县城可以举全县之力来建设,但南坝只能靠自己和上级政府的投资。环境治理的人员严重不足,治理的投资力度不够,很难让人们达到期望的治理效果。他们只能在最大限度内进行治理,而涉及到河道、规划等深层次的根本治理,可能需要上级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