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境内汇市收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中间价的折价达到1.9959%,创去年3月波幅增至2%以来的最大跌幅,亦是事实上的首次“跌停”。
不难发现,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欧洲央行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将进一步推升美元指数贬值压力。面对上述压力,春节期间,央行对于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以及汇率政策调整等方面,将会作出哪些举措?
对此,市场给出了几种可能的答案——汇率震荡贬值+降准+谨慎降息;汇市常态干预+降准+降息等。这其中,对于汇率形成机制以及未来汇率水平走势方面的预判,分歧最大。
笔者认为,在海外经济体陆续放水、国内呈现“通货收缩”(尚未成为“紧缩”)的趋势下,稳定经济增长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宏观思路仍将维持。因此,相对合理的货币政策组合拳,应该是有节奏地实施降准与降息,并逐步放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幅限制,尽可能允许市场机制去调节汇率中“或高估”、“或低估”的水分。
具体而言,可以先让人民币对美元的日内2%波幅逐步与非美货币接轨,如当前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的波幅限制为3%,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的波幅限制为5%等。在过渡期结束后,人民银行可以择机取消人民币对美元的交易价格波幅限制。那时候,也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境内即期市场与离岸市场这三股力量达成平衡的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放开汇率的日内波幅限制,并非所谓的放开汇率管制。后者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像今年2月5日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对美元瞬间暴跌48%的情况出现;前者的逐步放开,更多是发挥市场调节汇率的功能,真正增强汇率的内在稳定性。
按照央行有关汇率制度的阐述,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比基准利率或存款准备金率等的调整而言,汇率更多指向外部市场。如果解除了在中间价基础上的人为波幅限制,将有助于减轻因降息等可能带来的资本外流压力。波幅逐步放开,涨跌停限制不复存在,双向波动逐步扩大,还有助于增强企业与银行的市场化避险意识及避险能力,最终实现汇率预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