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期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点,这是自去年6月央行定向降准后的首次降准。
每经编辑 杨羚强
杨羚强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期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点,这是自去年6月央行定向降准后的首次降准。
对于降准影响,各方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额和房企的资金量都会放大。
这一点从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上,已有所反映。
在过去一年间,央行有过两次定向降准,一是2014年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二是2014年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在经历了上述两次定向降准后,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情况和全国的商品房交易量都有较大幅度上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前4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资金来源一直维持在6万多亿的水平,但到了5月,迅速升至7.8万亿元,6月更是增加至9.1万亿元的水平,此后企业投资资金来源总额一路上涨,至12月已经达到15.67万亿元。
去年上半年,房企的本年度资金来源总量只有5.89万亿元,但到了下半年新增的资金总量超过7万亿元。
准备金率的下调,对楼市的销售额也有一定影响。上半年全国商品房的销售总额只有3.11万亿元,而到了下半年,累计销售额已经达到了4.5万亿元。当然,下半年销售超过上半年,有限购取消、二套房贷政策放宽等多种因素,但是央行定向降准,也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市场不会因为降准出现价格的迅速反弹。德佑地产研究总监陆骑麟说,从目前的成交情况看,开发商很难上调价格。中房信研究总监薛建雄也持相同看法,因为供应量仍然很大,房企难以通过上调房价修复利润率。
此前,由于降价以及土地成本和融资成本的上升,开发商利润率迅速下滑,目前已有十多家上市房企公告预亏,还有部分房企公告利润大幅下降,一些房企甚至透露目前净利润率已降至4%的水平。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观点)
对于降准的做法,实际上此前一直有各类传闻。最大的一个依据在于市场亟需注入流动性。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还是楼市经济的角度看,若没有货币政策降准的做法,此前很多救市方式的效果可能是"隔靴搔痒"。所以通过降准,能够通过货币效益而放大货币供应量,并能够直接增加商业银行可贷资金,这对于释放流动性,以及促进贷款利率的下调,有实质性的意义。也充分体现了央行开始展现杀手锏的时刻。
从房地产市场来看,近期部分地区采取了政府收购商品房的做法,背后体现的是库存去化的较高压力。但这样的做法,其效果究竟如何,还是需要时间检验的。而对于货币政策而言,通过政策传导,基本上在短期就可以通过预期效应来实现市场各类指标的变动。比如银行信贷会突然变得亢奋,房企在定价上会趋于强硬。
应该说,在央行频频进行政策刺激的情况下,购房观望情绪会继续淡化,积极购房成为关键。从房价指数的走向看,会因为此次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动而加快房价止跌反弹的可能。
另外,对于置业者而言,若继续观望,可能会错过最佳购房时机。尤其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在既有政策效益的基础上,会因为此类政策的叠加,而出现市场供求双方的入市情绪高昂。反过来这也产生了一个风险,即经济从过冷转变为过热,从而带来房价的快速上涨。这是地方政府需要提防的。
财经评论人吴其伦:【降准,当防资金进楼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微评:新年刚过,就开始释放流动性,而且是全面降准,不是定向降准,降幅高达0.5个百分点,看来,各方压力大啊!不过,还是得防止资金进楼市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任志强:水加热了。
同策研究咨询总监张宏伟:降准说明经济压力较大,需要放水刺激稳增长;楼市变化马上会反应出来,尤其是春节后,一线城市房价步入上涨通道,二线城市存销比开始普遍降低,15个月以下去化周期的城市房价稳中有升,15月以上的还有去库存压力。三四线城市主题不变,因为库存量大去化周期长,还是要坚持去库存。预计后期减税、购房补贴、商品房冲抵保障房,甚至政府贴息、降息等刺激政策仍将会继续出台,以千方百计去库存。
中原地产研究部总监张大伟:信贷政策松绑的通道已经开启,楼市将获益最大。"已经明显企稳升温的楼市,在再次降准的影响下难免出现再次的暖上加暖现象,虽然12月公布的房价指数显示房价依然在调整,但一线城市特别是北京的二手房价格已经环比数月上行,这种情况下,降准将放大市场利好,购房者对市场的预期将明显向好。"
2014年2至12月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额
<!--[endif]-->
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资金来源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