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百盛商业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已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百盛商业与AUM Hospitality Sdn. Bhd.(以下简称“AUMH”)成立合资公司,其目的是在中国发展餐饮业务。
每经编辑 孙卫涛 实习记者 黄千芮
每经记者 孙卫涛 实习记者 黄千芮 发自北京
在百货业深陷泥潭的境况中,各家企业开始各显神通。
1月26日,百盛商业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已通过其全资附属公司百盛商业与AUM Hospitality Sdn. Bhd.(以下简称“AUMH”)成立合资公司,其目的是在中国发展餐饮业务。
公告显示,该合资公司初期投资总额为4000万元,包括以股本注资400万元及由百盛商业以股东贷款出资3600万元。根据合同,注册资本的400万元,百盛商业及AUMH将按股权比例91%及9%分别出资364万元及36万元。
百盛表示进军餐饮行业是,由传统的百货零售商转型成提供生活理念服务的零售商。对此,零售专家丁利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百盛此举对转型有积极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衰势。
投资4000万进军餐饮
据悉,AUMH是一家马来西亚公司,主要从事食品、饮料及娱乐业务,旗下经营与管理共12个品牌,包括来自美国的餐饮品牌Johnny Rockets及AUMH自有的The Library Coffee Bar。
据北京商报报道,除了上述两个品牌,百盛还将引进美国第二大餐饮品牌与一个法式休闲餐品牌进入中国。这些餐饮品牌消费定位中低端,人均50-200元之间,初期计划在北京、上海两个市场开出30家店进行试水,随后逐步延伸。
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百盛集团总部,欲咨询相关具体战略,但未能获得采访。
而对于涉足餐饮的原因,百盛在公告中解释称,面对多变的中国市场,百盛集团正在由传统的百货零售商转型成提供生活理念服务的零售商,引进餐饮服务是百盛集团重要的战略布局,同时亦能为集团提供新业务及收入来源,本次合资符合集团的扩张计划,并会补充其长期增长策略。
百盛行政总裁张瑞雄曾对媒体表示,进入餐饮领域主要出于经营与业绩两方面考虑,因为从马来西亚的自营与租赁餐饮门店中,百盛估算出自营餐饮利润是租赁门店的3倍之多。
而餐饮的盈利预期让百盛集团越来越差的业绩不得不正视起来。据百盛集团财报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百盛合计销售所得款项总额下降3.6%至123.25亿元,经营收益总额降幅为0.8%至37.41亿元。事实上,百盛集团的财报显示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里,经营利润一直逐年下滑,从2011年的15.08亿元降到了2013年的5.43亿元。
在业绩不断下滑的同时,百盛集团也开始了门店关闭。据联商网发布的《2014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全国主要零售企业(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较2013年全年关闭的35家,同比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其中,百货类门店共计关闭23家,百盛百货占其中4家。
转型餐饮不是根本方法
面对业绩下滑和不断地门店关闭,百盛也开始了转型之旅。2013年10月份,据媒体报道,百盛北京复兴门店10层引进了3000平方米的餐饮业态,进行转型自救。
去年12月底,百盛全资间接附属公司青岛金狮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以14.22亿元收购青岛购物中心,百盛表示未来新开门店将以“店中店”和购物中心为主,不再开设单体百货店。
但是涉足餐饮和购物中心是否能挽救百盛颓势的业绩呢? 资深零售经营管理专家陈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2013年以来,许多百货商场都在纷纷转型,“百盛这一步迈得有点晚”。
但是对于涉足餐饮业态,百盛抱有不小期待。在百盛财报中曾提到,发展餐饮行业将为集团现有零售业务带来协同效应,是集团转型生活理念服务零售商的另一重要战略布局,同时餐饮还将为集团提供新业务与收入来源。
丁利国在,百盛转型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起到根本性作用。他援引西方的例子称,传统零售业谋求转型,如转型不创新,仍不会起到根本作用,一定要回归到经营商品本身的而不是商场,“餐饮业虽开门快,但关门也快”。
陈怡认为,百盛转型属于顺势而为,是在其他许多竞争对手都已开始转型的情况下才迈出的一步,百盛若不迈出这一步,等待它的结果可能就是彻底衰落,而受电商冲击影响,传统零售业进军餐饮主要为留住客流,“做零售的就怕没客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