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工业品价格跌跌不休 中国经济未现典型通缩

    每经网 2015-01-20 10:06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2015年以来,围绕中国经济通缩风险的讨论不断。

    昨日(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5%,全年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当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全年同比下降1.9%.

    2014年末,我国CPI徘徊在“1”时代,而PPI则全年持续为负,通胀远低于3.5%的设定目标。汇丰经济研究亚太区兼联席主管、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屈宏斌表示,中国经济的通缩压力正不断上升,即便没完全进入通缩,也已抵达通缩的临界点。

    接近决策层的研究者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2015年PPI仍然存在持续负增长而不能转正的风险,但是中国经济结构性物价下行与典型通缩之间仍有明显不同,中国抗通缩的需求不容忽视。

    输入性通缩压力加大

    随着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价格环比分别下跌8.1%、4.7%,同比降幅达到19.7%、16.3%,是影响PPI跌幅扩大的最大因素。

    交行报告称,PPI同比降幅连续6个月扩大,工业领域通缩风险进一步加大。屈宏斌也认为,PPI如此长时间同比回落的景象,过去仅仅在1997至1998年、2008年至2009年等经济疲软的时段出现过。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工业通缩成为全球现象,主要能源依赖型和制造业依赖型国家都面临去产能压力,几乎都会步入阶段性的工业通缩,全球主要经济体PPI低于1%或者负增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数据,1990年~2013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2014年该数值预计为3.9%,其中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1990年~2013年年均通胀率为2.3%,2014年仅为1.7%。

    华泰证券报告称,即便是经济复苏状态最好的美国仍然面对实现的通缩风险。正是因为通缩风险的强大而实现性,经济衰退的避险情绪依然弥漫,美国长债利率收益率在美联储加息日益临近的阶段不断走低,使得中美利差不降反升。

    连平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输入性通缩压力进一步加大。产能过剩下内需不足,PPI负增长态势将延续至2015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低通胀和工业通缩有可能成为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之一,但同时为政策调控提供了足够的物价空间。

    倒逼企业结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逐步展开,未来一段时期使CPI和PPI承压的主要因素仍会发挥作用,这也使得中国经济的通胀水平难以迅速逃离低位区间。

    高盛高华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宋宇表示,通货紧缩是个重要的问题,现在讨论通货紧缩有一种趋向,过分讨论通货紧缩的传统定义,一般教科书上说通货紧缩是在货币发行低的情况下才出现。“但是如果已经明确总需求低迷,价格普遍下降,就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即使货币发行量看起来可能不是很低。”

    前述接近决策层人士认为,CPI虽然连续三个月低于2%,但还是在增长区间。全年2%的增幅,总体还是温和,并且CPI低于2%有一些特殊原因,并非周期性下跌。刨去能源、食品后,我国核心CPI去年同比上涨1.6%。

    他分析称,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在回落,但仍在15%以上,进出口增速也在正增长,这说明社会总需求并没有出现收缩。工业品价格的喋喋不休,原因是多年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过于突出。

    社科院工业所所长黄群慧说,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工业经济大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许多产业年度需求峰值已经达到,当前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

    但上述人士认为,PPI连续下行短期来讲确实使相关企业生产面临困境,降价销售使得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其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但这也是倒逼企业结构调整,转方式的一个市场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介绍,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信贷结构持续改善,流动性比较宽裕。

    前述人士说,典型通缩的一个重要诱因是流动性趋紧所致,中国显然没有,讲中国经济通缩的一个不好影响是容易误导政策,如果真正出现通缩,就需要大规模量化宽松来调整,但去年的CPI和PPI都并不符合通缩定义。

    不过,屈宏斌认为,抗通缩应该成为政策领域的最大挑战。他提出的三个办法是:第一是货币政策更加宽松;第二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第三是以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应该继续。

    瑞穗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当前中国经济已面临增长与通胀双低的格局,央行有必要保持宽松的政策方向。但当前存在部分证据显示央行在货币政策选择上正面临两难局面,特别是考虑到国内股市风险以及全球汇率动荡格局等因素,降准降息预期或推迟到一季度以后。

    上一篇

    华夏人寿二度举牌同洲电子

    下一篇

    发改委、能源局:保证民生用气 建立追责机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