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把握新常态下的GDP,对大部分地区而言,一定的增速指标还是要的。只不过,要的方式与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
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清醒认识GDP,不搞一刀切,全面、严格考核经济增长的质与量
步入新常态,如何看待GDP?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常谈常新。日前,山西太原市长在谈到去年的经济数据时,坦言3%的增速令人惭愧,与年初9%的目标相去甚远,“省会城市不能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成绩单”。几乎同时,千里之外的上海浦东,区长在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未提GDP增长目标,而是将科技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等,摆在了突出位置。同为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为何选择了差异化的治理路径,耐人寻味。
直观来看,还是两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身居中部地区的太原,人均GDP不到浦东新区的一半。在山西告别“一煤独大”的转型中,新的业态还在发育构建。方此之时,GDP增速直接联系着就业,联系着城乡居民收入,而4.5%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不仅未能完成既定目标,可能还会掣肘今后的发展、转型。因此,如何既让空气清新,又让老百姓钱袋子充实,值得治理者思虑一番。
而处于对外开放前哨的浦东,人均GDP已经跨过发达经济体的门槛。对这位“先富者”来说,继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固然重要,更紧迫的则是发展质量,尤其是内部收入分配的调节,更能体现社会公平,为持续增长奠定牢固地基。况且,新常态下,新区的发展更多将依靠市场活力。对此,治理者对创新驱动战略的推动,对企业行为的监管调控,对民众幸福、社会公平的守护,便成了更重要的职责。
太原与浦东的差别,折射出中国各地发展的不均衡。一些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在一定时期内GDP总量这个指标还不可或缺。而在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增长已到提质增效的瓶颈期,适当淡化一下增速指标,把好钢用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刀刃上,既是务实之举,更为长远之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不能一刀切,总的态度应是:抓住共识,分地、分类施策。
何为共识?首要的一点,就是清醒认识新常态下的GDP。过去,一些地方搞“增长率崇拜”,靠锦标赛模式争胜负,促进了发展却也遗留了不少问题。而今,矫正后又出现了“GDP边缘化”态势,似乎增长率一无是处。实际上,目前GDP仍是最核心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正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2015年的五项主要工作任务的前两项,依然聚焦“稳增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需成为各地共有的目标遵循。
事实上,中央要求“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真实涵义,需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不再”是不是意味着不要GDP了?显然不是,要害在于“简单”“增长率”“论英雄”三个维度:不再“简单”,意思是不能只看GDP,还要看民生、环境等指标;不以“增长率”,意思是还要看GDP的构成与内容,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收入差距的缩减;不“论英雄”,意思是不盲目攀比,别乱上项目搞强刺激,树立起正确政绩观。
所以,辩证把握新常态下的GDP,对大部分地区而言,一定的增速指标还是要的。只不过,要的方式与手段发生了质的变化。具体来说,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要注重总量,靠强劲的增长拉动民生改善;相对发达的地方,精力更多放在结构调整上,科学完善考核机制,这才能准确体现中央转变发展方式、革新政绩观的本意。也只有各级治理者始终保持“清醒GDP观”,努力担当、有所作为,群众才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01/19/c_127398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