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李克强总理共正式出访5次,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的10多个国家,总理每次出访都会带回一份大单。据新华社统计,总理的历次出访中,商业合同、贷款与援助等大单叠加,涉及金额已超过1600亿美元。
在总理“大单”中,能源、铁路领域合作占比很高。铁路方面最大金额的协议,是中铁建获得的尼日利亚 131亿美元铁路大单,刷新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单体合同金额最高纪录。另外,蒙内铁路、中俄高铁、中泰铁路的合作协议也是亮点。
“过去我们的出口,一个集装箱才能换回一台彩电,现在,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附加值,超值!”今年总理外交中屡次打出“高铁名片”,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把中国从过去生产消费品出口的“世界工厂”,升级为向世界提供先进装备的重要基地。
“超级推销员”的1600亿美元大单
今年以来,李克强总理5次出国进行正式访问,次次都能斩获合作大单,堪称中国的“超级推销员”。
这是“超级推销员”的成绩单。
5月4日至11日,李克强进行了任内对非洲四国的首次访问。在总理访问尼日利亚期间,中铁建获得尼日利亚131亿美元铁路大单,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工程单体合同额最高纪录。该铁路建设将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在访问肯尼亚期间,李克强促成并见证了中肯关于蒙巴萨-内罗毕铁路相关合作协议的签署,涉及金额约38亿美元。
6月16至21日,李克强访问了英国和希腊 。在英国访问期间,李克强和卡梅伦共同见证了双边金融、科技、教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政府和商业间协议总额超过300亿美元,创下历年之最。去年,中英双边贸易总额创新高,也不过700多亿美元,可见今年商业大单之“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总理的“大单”中金额最高的项目就来自这次英国之行。英国石油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金额达200亿美元。
李克强访问希腊期间,中希两国签署了双边文化、经贸、投资、海洋、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多个合作文件,涉及资金50亿美元。
10月9日至28日,李克强再次来到欧洲,访问德国 、俄罗斯和意大利等三国,且在三国均收获了百亿元以上的大单。在德国,两国签署双边贸易与相互投资及技术合作协定总额为181亿美元;在俄罗斯 ,两国总理见证了经贸、投资、能源、金融、高科技等领域近40项重要合作文件的签署,涉及金额约100亿美元;在意大利,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访问俄罗斯期间,中俄共同签署一份合作备忘录,中方重申了参与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的意愿。据悉,该高铁项目总造价超过180亿美元。
11月12至14日,李克强访问缅甸。在此期间,两国签署了近8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与其他大单相比,这一数字似乎有点“微不足道”,但与去年中缅贸易额101.5亿美元相比,足见其含金量之大。
12月14至20日,李克强在欧亚三国的年内外交收官之作,“战绩”依然不俗。在第一站哈萨克斯坦,李克强就取得“超预期的成果”:14日到访当天,中哈签下14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次日,又追加了18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
中哈产能合作框架协议是李克强现场拿下的一个大单。会谈之初,哈方原本只希望向中国出口更多的能源与农产品 。但李克强听对方介绍了其以基建为核心内容的“光明大道”计划后,又了解到哈方没有一个水泥厂、平板玻璃厂,仅有一个钢铁厂规模也很小,根本不能满足计划需求,当即提出可以合作就地建设生产线。于是,在第二天的早餐桌上,双方敲定了中哈产能合作协议。“超级推销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尽显。
在访问泰国期间,李克强见证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据悉,中泰铁路将从明年开始动工,这是泰国首条标准轨铁路,将全部使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装备建设。
总理5次出访,促成并见证了上百个合作协议签署,各类大单叠加,涉及金额已超过1600亿美元。
“合作共赢”的推销理念
“中国乐见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作为“超级推销员”,除了强大的现场应变能力,李克强的“合作共赢”理念在推销过程中深有体现。
在非洲协议签署后,李克强对记者说,协议仅是中国与东非国家相关合作的开始。“东非经济起飞需要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支撑,中国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生产能力,中国装备有质量保证、价格相对便宜,双方合作体现了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
与英国谈合作,李克强说,“这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有质量、更深入的投资关系;中英合作不仅双赢,并会走向第三方,让世界受益。”
10月份的欧洲之行,李克强则说,“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新兴”与“发达”携手、优势就会倍增。
“合作共赢”的理念贯穿始终,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纵观今年总理出访带回的项目清单,能源和铁路方面的合作占据了大头,尤其是铁路方面的合作频频亮相。
分析人士指出,这既可以满足众多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正如李克强所说,“我们有这么多富余优质产能,恰好又有这么多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这为中国的装备制造”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