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在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称:“一些地方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力量配备不足,个别地方监管工作出现断档脱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加大、问题时有发生。”
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发端于2013年三定方案中的食药监机构改革碎步向前。
国务院办公厅在日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中称:“一些地方机构改革进展缓慢、力量配备不足,个别地方监管工作出现断档脱节,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加大、问题时有发生。”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梳理,针对上述现象地方基层正在频频就机构改革发力,包括江苏、海南、浙江等多个省份区域,其工商、质检、药监三方共推,正力求将食药监机构的整合与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地方改革提速
举例来看,12月7日,海南省继日前的机构整合之后,日前又专门针对相关联的审批事项实行“捆绑式”审批,试图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推出“多方合一”和“多环节合一”两种新的审批模式。
记者获悉,这两种模式进一步缩短审批时限,在不降低标准、不放松监管的前提下,加快完成事项的审批,实现企业的“快准入”,获得不少企业的点赞。
而“多方合一”审批模式是指把一些可以同步开展审批和同时进行现场检查的审批事项进行组合,实行“同步申报、同步检查、同步审批”的并联审批模式,实现项目逐个申报审批到集中并联审批的转变,避免重复安排现场检查和重复提供相关资质材料。
“多环节合一”审批模式是指把申请事项和所涉及需前置审批的事项进行分类组合,以主事项作为申请事项,相关前置事项实行承诺制认可方式提交材料,行政审批部门按照集中审批的许可管理原则,多个审批环节合而为一,结合主事项和所涉及的相关前置审批事项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全程、统一审批。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海南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编制已经超过两千余名,食品药品系统监管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尤其是海南省首次在乡镇(街道)设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所,并将在村委会和社区建立协管员队伍,监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基层,打通了长期困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海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江苏省人民政府获悉,根据该省的要求,2014年底前,江苏省将完成省内各市、县的工商、质监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改制工作。改制后,省级以下工商、质监部门将由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而江苏各市、区的原工商、质监、卫生、食品安全部门将整合出涉及食品安全监管和药品管理的职能,在2014年年底前组建新的“食药监”。
与江苏相邻不远的上海,在今年业已完成了浦东新区的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三合一”整合,挂牌成立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时取消了原来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的市级垂直管理,改为属地管理。
尚未达成改革初衷
上述地方层面的频频推进,是否已经达成了决策层的食药监机构整合与改革的初衷?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透露的信息,直到2014年6月,也就是最后期限的半年之后,地方食药监管职能的划转依然没有完成。2014年6月之前,食品流通领域的安全监管在工商。划转后,2014年6月之后,全国如果大数来算,大致还有70%的县市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依旧在工商部门。
年关将至,食药监管体制改革如何突破人才、技术以及机构整合的瓶颈,继续向前?
有地方食药监人士表示,自从推行“三合一”改革之后,逐渐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颇具专业性的食药监管领域,正面临专业人才不足的阻碍。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工商系统公务员约为42万人,食药系统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共不到9万。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刘鹏则在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建言,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这其实是长痛不如短痛的选择。
所谓短痛就是在预算和编制的硬约束下,如果不搞“三合一”,改革就会无限期地拖延,造成监管力量缺失,监管真空频现,人员队伍涣散,士气低落,执法队伍不稳定,这是短期问题。但如果搞了“三合一”,就会出现食药工作弱化、专业性不够尤其素质不高的问题,这在很多地方政府看来是长痛,不会一下爆发。很多地方想先治标,后治本,先合并,再来解决监管素质或者专业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