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阳戈
截至昨日(11月26日),新三板已有1350家挂牌公司,相比年初刚刚起步时的355家公司规模,其扩容之快,令人惊叹。而按照股转系统的估算,到本月底,出具“同意挂牌函”的企业数量将超过1400家。不过也正因为打算闯进新三板的公司实在太多,股转系统为了应付后续可能出现的“申报高峰”,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机制创新,这一次把目光锁定在了主办券商身上。
本月底挂牌企业超1400家
自1月24日扩容以来,短短10个月时间,新三板规模就从之前的355家膨胀至1350家公司,其热闹程度可能在今年初鲜有人想象。
据股转系统的统计数据,本年度已累计接收1600余家股份公司的挂牌申请。随着市场效应的逐步释放和市场参与热情的大幅提升,一些前期累计培育成熟的企业集中进入申请挂牌实质操作阶段,今年8~10月出现了“申报高峰”,3个月累计接收了687家股份公司的挂牌申请,目前在审企业共计732家。
股转系统对外表示,根据相关审查流程和进度,目前在审的732家企业将于今年11月底至明年1月期间陆续审查完毕。现阶段,8月底之前报送挂牌申请材料的企业已基本审查完毕;截至11月21日,9月30日之前报送挂牌申请材料的企业的反馈意见已全部发出;10月31日前报送挂牌申请材料的企业的反馈意见将于11月30日前陆续发出。预计到11月底,股转系统出具“同意挂牌函”的企业数量将超过1400家。
机制创新应对“申报高峰”
拟挂牌企业出现“堵车”,股转系统方面也是疲于应付,为了在审企业能按照既定的审查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进行挂牌审查,同时为应对后续可能出现的“申报高峰”,股转系统开始探索机制创新,并且把目光锁定在了主办券商身上。
据股转系统介绍,近日股转系统在案例总结的基础上,对反馈意见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对申请挂牌公司的意见分成“公司一般”和“特有问题”两部分:“公司一般”为企业常见问题的经验总结和标准化,借反馈之机供主办券商和其他中介机构参考,视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特有问题”是基于公司所处行业、自身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的问题。与此同时,股转系统还希望主办券商结合自身专业能力,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挖掘企业业务特点,鼓励为被推荐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出评估,为挂牌以后的交易、融资等行为提供增值服务。“这也不算权力下放,应该是因为股转系统工作量大,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所致。”某接近股转系统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称。
股转系统称,目前出具的反馈意见既有一般问题,也有特有问题,没有机械化地进行反馈操作,股转系统希望主办券商对于共性问题形成标准,对同一问题不再重复出现,不断提高挂牌推荐的工作质量。而股转系统此次的探索,旨在进一步夯实主办券商制度,强化主办券商前端的基础准备工作为后续的提升挂牌审查效率创造条件,并没有提高挂牌准入条件和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