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4第五届环保清馨奖评选活动正式揭晓,本次论坛以“技术创新 绿色动力”为主题,来自汽车制造、节能环保农业等行业的46家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本届清馨奖最终得主。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李彪 发自北京
加快科技成果在环保领域的转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
10月17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4第五届环保清馨奖评选活动正式揭晓,本次论坛以“技术创新 绿色动力”为主题,来自汽车制造、节能环保农业等行业的46家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本届清馨奖最终得主。
本次活动旨在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宣传创新环保,同时感谢为中国环保事业作出贡献的 “绿色能量”。《每日经济新闻》联合HCR(慧聪研究)推出“中国企业环保清馨奖调研”,本次调查通过五个维度——环境、经济、节能减排、节能投入、技术创新对企业进行考察,通过专家组走进企业、问答式答辩为企业打分等方式,历经1个多月、前后两轮角逐,最终评选出获奖企业。
在此次评选活动中,共评选出了年度清馨环保企业、年度社会责任环保奖、年度清馨科技创新企业、年度清馨绿色竞争力企业、年度清馨绿色节能投入企业、年度清馨环保产品奖、年度环保特别贡献企业、城市绿色交通贡献奖、年度清馨低碳环保企业等多项大奖,北京国电清新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46家企业获奖。
其中,在汽车行业,如何减少尾气、噪音等污染是很多汽车制造商关注的重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其 “三大绿色梦想”开发更为节能、环保的电动汽车产品,为解决环境污染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从而获得“城市绿色交通贡献奖”。
国家推进环境科技发展步伐
近年来,加强环境保护的呼声愈发高涨,实现绿色发展,增强绿色竞争力,已成为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新的“竞技场”。然而,经济总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粗放式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其中就包括环境保护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2013年12月,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曾指出,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虽然2012年科技研发投入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98%,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给全社会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源浪费和排放量增加,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严重挑战。因此,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科技创新也被政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1年6月,环保部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四项具体目标:初步构建国家环境科技的理论体系,产出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成果和示范工程,提供满足国家环境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形成与国家环境科技需求相适应的环境科技创新能力。
2014年9月,科技部出台《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到2016年,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在基本保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约束性指标减排的基础上,针对危害大、影响面广的雾霾、水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开发推广一批急需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环保技术,推动先进成熟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推广。
在具体推进、落实方面,2012年,科技部、环保部联合启动 “蓝天科技工程”国家科技重点专项;2013年,科技部联合环保部、北京市政府启动了“首都蓝天行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工业和建筑节能、监测预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2014年5月,科技部和河北省在部省会商中确定了实施科技治霾 “双百工程”——研发推广100项重点治理技术,谋划实施100项重点科技项目,推动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支撑体系。
对此,多位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无论是从当前的环境压力,还是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企业环保科技创新时机已然成熟。
科技创新面临成果转化难题
“在我国,环保发展的政策依赖性可能是第一位的。”环保部一位官员如此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从资金的投入方面,政府财政部门在环保领域的投入规模在快速增加,在一些关键领域的补贴幅度上也不断提高,同时,进一步向社会资本放开相关领域的市场准入,给企业的环保科技创新提供了积极引导作用。
此外,更加频繁、严厉的环境监管和高额的环境违规处罚,通过反向激励手段营造了企业绿色生产的社会氛围,给企业的科技创新带来了更加宽广的市场发展空间。
早在2012年8月,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一次会议上曾指出,企业在环保科技创新、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据吴晓青介绍,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中,2012年用于支持环保仪器设备开发的中央预算经费已达1.5亿元,而涉及环保项目的,全部由环保企业牵头,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历年来,获国家环保科技奖励的226个科研项目中,企业牵头完成的获奖比例高达28%。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清馨奖的参评中,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在低碳环保方面表现抢眼,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汽车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例如: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在建立“零排放”目标中成为全球首个导入“废水零排放”的汽车工厂,并一直致力于提升产品清洁排放性能。
作为本次清馨奖获得者,北京国电清新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企业进行环保科技创新,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因为环保压力大,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总体来看,我国环保企业的自主科技创新比例依然不高。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就指出,“我国环保领域企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不是很高,现在,很多比较大的企业的一些技术主要是从国外引进,引进后再国产化,我们调研发现,大概1%~2%的环保企业具有较高创新能力,比例很低。”
这里面涉及多个问题,主要是产学研一体化没有从根本上做起来。温宗国解释称,技术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方并不是一体的,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出来的成果,往往只是一个示范工程,并不愿意去推广,有些企业有了一些最新技术,也不愿意向其他企业推广。产业化也带动不起来,这个问题现在来看比较突出。
“科研成果转化不了,企业更愿意购买,这样我们就永远比别人落后一步。”温宗国如此说。
实际上,一些企业可能并不缺乏科研团队,但在科技创新上就是“迈不开脚”,因为企业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
上述北京国电清新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就指出,购买国外的现成技术较为简便,但需要考虑“水土不服”问题,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则需要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研究出的成果能否快速进行应用。
据了解,一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花费较长时间研发的成果,在推广时,会遇到推广时间过长,甚至推广失败的情况。因此,有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国家能不能设立评估机构或单位和企业建立推广桥梁;同时,国家需要在政策层面激励企业做创新,目前已有的这些激励政策力度还是较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