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江然 实习记者 丁舟洋 黄丽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江然 实习记者 丁舟洋 黄丽发自成都
年轻设计师吕东安静地坐在投影仪前,开始播放幻灯片,他正在给所有人讲述自己刚刚起步的“创业生涯”。擅长工业设计的他,在海外求学后,回到成都进入一家设计公司,一年后离职并成立了一间工作室。
吕东身上有着大量心怀创业梦想的年轻设计师的身影,他们往往具备才华,并且在创意产业中,共同选择了创业这条道路。他们期待有一天能够遇见赏识自己的风投,从此改变命运。
但仅有设计才华还不够,“独立工作室现在面临的问题包括品牌如何定位、产品如何销售和推广、如何保证可持续产品研发,以及如何寻找创业合作伙伴等。”带着这些问题,吕东出现在了9月20日举行的“2014蓝顶·创意高峰论坛”上,以寻求帮助。
2014年9月19日,由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组委会主办,《成都商报》和蓝顶美术馆承办的“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在蓝顶艺术区多个展场同时拉开帷幕。由四川大学商学院承办的“2014蓝顶·创意高峰论坛”作为艺术节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以“创意城市·城市创意”的主题吸引了大批青年艺术家以及创业者前来取经。
在高峰论坛上,年轻创业者们所关心的 “在创意产业创业”、“创意生活传播和营销”、“创意金融和创意非营利企业运作”、“创意城市和创意产业”等话题也正是艺术界、学界及资本市场深入探讨的话题。
城市名片/
用艺术作为城市营销方式由来已久。超过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并为之带来了不菲的艺术品销售和可观的艺术旅游业收入。
如何利用成都文创基础打造出一张惊艳的城市名片?在“创意城市和创意产业”分论坛上,中国台湾橘园国际艺术策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孝贵指出,大型艺术节是城市营销的有效手段。
徐孝贵以高雄市钢雕艺术节为例做出说明。该艺术节结合了当地钢铁行业特色,在艺术节期间召集艺术家集中创作,并将成果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展示在城市里,既拉近了民众与艺术的距离,又达到了宣达市政的目的。“并且还获得了钢铁行业相关企业的赞助。把企业、市政、艺术家与公众互动连接在一起。”徐孝贵指出,“持续举办,钢雕艺术节就成了高雄市的城市名片。”新北市举办的元宵艺术灯节亦是同样道理。
成都并不乏举办大型艺术节的经验。自去年5月参与全国九城艺术联展以来,成都成功举办了首届蓝顶艺术节,赢得各方赞许;近日开幕的“2014成都蓝顶艺术节”亦是备受关注。
徐孝贵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城市举办艺术节在“为自己作广告”的同时,也是展示城市软实力的绝佳机会:一方面吸引民众的关注和投资者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城市美感,培养城市本土艺术家与公众的艺术素养。
“城市艺术节需要长期经营,通过有效规划和执行,不断累积资源。”徐孝贵告诉记者,单一地引入外来已有文化项目,并不一定能取得好效果,每座城市的艺术节都要结合自己的特色。他表示,成都蓝顶艺术节、成都双年展,都是展示城市艺术活力的好时机。
在谈到成都特色时,不少嘉宾都在发言中指出,成都是一座爱生活、爱文化、消费意识领先的城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卢晓直言,这些特点恰好是一座城市发展时尚创意产业的基因。
事实上,全球不乏以时尚创意产业为经济支柱的城市,米兰、巴黎、纽约等城市都有畅销全球的时尚品牌。卢晓认为,要发展时尚创意产业的城市必需具备“富足、有文化底蕴、有悠闲生活方式、有长远时尚创意产业战略”四大要素,成都则具备这样的基础优势。
近年来,成都在时尚市场上表现出的强劲消费能力,让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看好成都市场。福布斯发布的数据显示,成都连续多年奢侈品消费额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众多高端品牌在成都的销售业绩达到全国乃至全球第一。
卢晓指出,创意时尚产品依靠制造业来落地,成都在纺织、皮革、衣帽等传统制造业上亦具潜力。
产业转型/
对于“吕东们”而言,一个好时代正在降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今年初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的要求;中央也提出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这意味着文化、资金、人才的西移力度将加大。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又一次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
《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提出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期目标显示,成都将通过创意设计基地、文博旅游基地、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中心等方面的建设,力争在2015~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的6%,届时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
文创产业在服务经济结构转型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助推老城区更新与产业转型等领域作用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成功经验显示,文化创意产业是续写古老城市经济文化繁荣的可行路径。
在9月20日的 “创意城市和创意产业”分论坛上,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师郭良分享了自己正在参与的云南石林县西北街片区棚户改造工程。
据他介绍,改造方案原计划建设一个住宅、商业建筑容积率在3.0左右的新城,但在考察中却发现,该区域是一个街道、水系等肌理保存完整的古城区。于是,规划思路随之转变。“用短街窄巷、曲折、宜人尺度、层次空间来保留古城原本的风味。”郭良称,这样亦可就地安置古城居民,“他们对古城有感情,也是古城未来发展旅游业的向导和商户资源。”
郭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发展房地产能带来短平快的收益,但会破坏古城。采用古城维护方案,能复活古城,以可持续的旅游产业给古城带来长远经济发展。
在论证“创意古城”方案时,郭良引用了不少成都用文化创意产业让老街区换发新活力的案例。事实上,成都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保护老街区的经验已非常丰富。著名的宽窄巷子、锦里、红星路35号园区和东郊记忆等,都是通过对一些旧厂房、闲置校舍、旧居民楼、旧街区进行改造和业态调整,引入文化创意机构与企业,使原本外表残旧的老区变身为历史记忆与创意文化结合的特色街区,街区业态也得以转型升级,不仅实现了“腾笼换鸟”,有些还成为城市新地标。
融资创新/
对于像吕东这样的设计师而言,他们的执念很简单,“将自己的设计变为产品。”但要实现,却并不容易。独立工作室面临众多问题:如何寻找创业合作伙伴,如何引入战略资金,如何保持可持续产品研发等,都困扰着年轻创业者。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他们出现在四川大学商学院承办的“2014蓝顶·创意高峰论坛”上。
“如今,文化创意产业融资难,是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蓝顶美术馆馆长金延在 “创意金融和创意非营利企业运作”分论坛上直言挑战。金延认为,有一部分幸运的艺术创意公司,背后有支撑。但大多数小微创意企业,并无融资途径,“甚至连蓝顶这类相对有规模的文化产业园都觉得融资困难。”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重,其与金融结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当日的分论坛上,长期从事“创意产业融资模式”的四川大学商学院学者们亦给出了相关建议。
四川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军及其学生王文君在论坛上指出,由于行业特殊性,文创类轻资产企业难以在担保、抵押等方面达到传统银行的要求。而借助互联网平台,众筹或将成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这意味着,“用别人的钱创自己的业。”
对于众筹融资的发展,王军给出了一些建议:加大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建设,完善金融业务交易程序;完善知识产权法,简化涉及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诉讼程序,加大侵权赔偿力度;将众筹融资纳入金融监管范畴等。
此外,四川大学商学院唐英凯副教授与学生叶双红的研究成果《基于创意城市成长生命周期的股权资本支撑体系》也指出,创意企业发展,在不同时期应与不同资本接触。
叶双红表示,在创意初期阶段,创意团队需通过自有资金,成立小工作室;发展成较好项目后,国家、政府扶持资金会逐渐向其流入;形成创意企业后,可引入天使投资;形成产业之后,则可引入风险投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