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养老地产得了“三高症”:蛋糕好吃,小心噎着

    邦地产 2014-09-24 16:31

    “养老”这一关乎社会道德和伦理纲常的话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焦虑加深。在商业领域,各类企业、资本纷纷进军养老产业。据统计,这两年,至少有32家上市公司宣布进军养老地产项目。

    每经编辑 孙宇婷 贾丽娟    

    从数据上看,我国在市场规模上后来居上。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

    而且,老年人口还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8%。

    2013年全国养老床位数500多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约25张,按照国际上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40至50张的标准,中国养老床位空缺近一半。

    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仅在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方面的潜在市场规模就超过4500亿元,创造的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500万个。

    养老地产前景虽然诱人,但要从中获利并非易事。从实践来看,养老地产有“三高”:高定位、高投入、高风险。

    原因何在?

    中国养老地产汇聚了地产商、保险公司和其他国有或民营企业,谈不上分工合作,相比于美国的成熟模式,中国养老地产的经营模式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行业业态、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影响下显得水土不服。结果就是在养老地产的投资、开发、运营三个阶段都能看到开发商的身影。

    不少企业开始转向国外“取经”,特别是CCRC模式(持续照料退休社区),近几年得到了不少关注。

    但是,曾在欧美研究养老行业多年的清华大学博士王勤说,“CCRC在美国也是小众产品,真正能够负担起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寥寥无几。”

    历史经验教导我们,开发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地产道路,才是正道。

    首先,养老地产是服务业,不是地产业,其中医疗是核心。

    目前国内的养老地产项目多数没有自己的医疗资源,往往选择与某个医院进行合作,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解决老人的就医需求。护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技能,难以胜任相应的护理工作。

    现在很多企业都想“盖一个医院”,但是,医院不是“盖”的,关键是要有医疗资源。而好的医疗资源,不是投大钱就能有的,中国的医疗资源长期分布不均,使得养老和医疗高效结合难以实现。

    其次,养老地产不一定高端才赚大钱。国内企业在进入养老产业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高端”,月均支出动辄上万元。有投资机构做过调研,中国家庭年收入超过150万的老年人口为1020万,仅5.1%的老年人能承受这种高端定位所要求的高端收费。

    这“三高症”令得许多私营养老院因入住率偏低而步履艰难,已经有公司决定退出。

    很明显,无论在哪国,养老产业都不是“躺着数钱”的行业。开发商要做的不是开发,而是经营。

    北京欧英明德养老产业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浩浩说,“养老项目从立项、筹备到开业的周期,本身就比一般产业要长很多,而运营达到平衡点一般需要3~4年以上,达到盈利状态一般要5~6年时间。这个周期对于投资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一方面需要较为雄厚的资金链,另一方面需要具备可持续的运营能力。”

    在盈利难的现实下,不少所谓的养老项目其实另有目的。邱浩浩表示,由于养老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很多开发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打着养老的幌子拿地,实际上进行房地产开发。

    “能盈利的机构的共同点有:设施设置不是大而全,而是能灵活利用空间;服务专业,不是人海战术,而是有专业团队。”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10月份模拟炒股比赛开始报名啦!

    下一篇

    一线城市土地收入“缩水” 标杆房企拿地减少近五成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