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李斌:注册制改革卡在哪,拿出来晾一晾如何?

    证券时报 2014-09-23 14:44

    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证券市场的改革陷入了胶着状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拖延改革的恶果如今正在一一显现。

    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证券市场的改革陷入了胶着状态。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拖延改革的恶果如今正在一一显现,这里仅举几例。

    第一,国企终于被逼上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道路。由于股票不能自由发行,许多国企达不到上市所要求的财务指标,加之管理层要“呵护”二级市场,这就迫使国企的股份制改革只好暂且在场外进行。

    第二,由于股本融资渠道不畅,整个经济体负债比率大幅度提高,以致产生了金融危机的预期,对此证券市场要负一定的责任。

    第三,新股发行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争议连连。为了保护二级市场,先是长期不进行股票发行,然后又用严格审查的方式将许多企业逼退;现在,则运用各种不冠以正式名称的手段控制股票发行数量。经过这一系列反复之后,如今似乎终于雨过天晴、歌舞升平了。

    据说,几个月后就要推出注册制改革方案了。但是,扫视一下当前的市场,探听一番舆情,哪里有一点儿实行注册制的味道?又有多少人表现出了实行注册制的渴望?

    这是令人担忧的。笔者尤其注意了监管官员们今年以来的历次讲话,发现很少有官员谈到自由发行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强调“注册制并不是不要监管”,“要搞适合国情的注册制”等等。这分明是在为要降低社会公众对注册制的期待。在这种氛围之下,注册制改革日程的公布,并不能使人高兴。笔者怀疑,最终搞出来的那个“方案”,很可能还是相当不彻底的,又是一种非驴非马的怪物。因此,本栏目再次呼吁,能否增加改革方案制定的透明度?方案如此难产,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这些问题能否公开地提出来,摆在桌面上来谈?能否让社会公众既享有知情权,又享有参与权?

    许多年前的股权分置改革,就是民主化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一个看上去似乎很难的问题,一旦诉诸民众,公开征集方案,结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绝妙答案。这个答案是那些事务缠身、循规蹈矩的行政官员们绝对想不到的。于是,大家一拥而上,一道坎儿一下子就这么迈过去了。这是很宝贵的、很值得总结的经验。

    如今,在一些人看来,注册制改革就是洪水猛兽,十分可怕。官员们讲话的口气中也透露着种种顾虑。可以说,缺乏注册制改革的气氛,很大程度上就与官员们害怕注册制改革、因而对之讳莫如深、生怕说多了就会冲击市场的心态有关。在笔者看来,这是对自由市场的一种绝大的误解,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说是颠倒黑白的。不过,实情是不是这样,不是哪一个人说了算。探究真理的一个好办法就是把题目交给公众,让大家自由发言。在公开而自由的讨论中,认识自然也就深化了。即使注册制改革可能在短期内会对市场造成冲击,这种讨论与传播的过程本身也可以化解恐惧,让各方主体提早准备,作出调整来面对冲击。结果很可能是,当“冲击”真正到来的时候,它已经不成为冲击了,已经由利空变成利好了。反之,改革者把问题和担忧憋在心里,企图通过私底下的“巧妙的设计”来化解一切,这种想法多半是要落空的。现在的危险是,把注册制看作利空的观点很可能会误导方案的设计者最终继续搞折中,从而继续以某种方式走人为控制股票发行数量的道路;这将是非常糟糕的。改革方案一公布,想要反对和修正,也将会来不及。真相因此将永远没有机会去了解,去证明;恶性投机活动因此也将继续得到保护。

    本栏目曾经说,只要放开发行价格,发行价格虽然暂时会上涨,但终究将会陷入与开盘价交替下降的局面,一级市场囤积资金“打新”的怪现象将会自动消失。同理,只要搞彻底的注册制,辅之以适当的、科学的监管措施,股票市场不仅不会被击溃,反而才会迎来真正的健康与繁荣。如果改革方案的制定不能自觉地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之上,也要允许社会公众通过自由讨论来达到这种认识,也要为社会实践自动地显示这个道理提供机会,而不能一开始就为了避免“短痛”而封杀这种机会。

    扩而大之,不仅证券市场的改革,实际上一切改革方案的制定都面临着扩大民主的问题,都需要把专家的设计与民众的智慧和积极性相互结合起来。现在“关起门来设计改革”的倾向相当突出,这不是搞改革的好办法,这种办法并不高明。真理往往很少不可以面对面讲清楚的。恰恰相反,一旦关起门来开会,各种奇谈怪论往往也就泛滥成灾;正反论点相互僵持,总也没有办法协调。有些人专好“大会不说,小会乱讲”;“开会不说,会后乱讲”。在领导人旁边咬耳朵、给决策者灌迷魂汤是这些人的一大本事。这里面常常包含着他们的小算盘和“小九九”。一旦拿到阳光下来晒一晒,这些人也就聪明得很,“懂事”得很,他们也就立刻闭紧嘴巴,什么也不说了。所以,公开的舆论自有它的秩序,自有它的公道,自有它的鉴别力。很多人也许自己想不出好主意,但是,只要有好主意冒出来,他们却懂得识别,一下子就会表示拥护。这就好比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了私密的场合,有些人就会非常起劲地谈“两个凡是”,讨论一公开,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的:这还算是一个问题吗?!

    已经公布的若干改革方案,社会反响不如预期那样好,这已经显示出了方案的制定方法本身是有弊病的。目前的弊病是给予行政官员过大的发言权,因而制定出来的方案仍然较多地反映了行政官员们的眼界、态度、观点、风格和利益。例如,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本身就反映着行政官员们对于开放户籍的恐惧心理。目前出台的改革措施大都不痛不痒,缺乏实质性和冲击力,而“为改革而改革”的苗头却已经暴露出来了。这分明是有人在捣糨糊,忽悠人。《土地管理法》修法过程持续如此之久,据说是部委之间意见不统一;哪些部委都发表了什么意见,能公布出来晾一晾吗?部委都是执行机关,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已有的法律与政策;该议政的不议政,满天飞舞的却都是“部委认为”这样的字眼,这就叫“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绝非国家的祥瑞与福音。据说,改革的重头戏在后边,可是两年已经过去了,“重头戏”究竟在哪里?若是继续这样“顶层设计”下去,恐怕民众对改革的预期又要回落了。

    上一篇

    周子勋:“不因单个指标大调政策”透露的信号

    下一篇

    上海自贸区挂牌9个月新注册企业达10445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