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程丹:上市公司要戒掉政府补贴瘾

    证券时报 2014-09-16 10:44

    大部分政府补贴资金流向了产能过剩的行业,受补贴的企业遍布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多数为国有企业。

    形式各异的政府补助、补贴,是一些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据统计显示,在公布2014年半年报的上市公司中,有88.1%的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补助,合计323亿元,部分公司所获政府补助甚至远远高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按理说,在产业结构转型时期,政府对高新技术以及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进行补贴是合理的,然而数据道出了真相:大部分政府补贴资金流向了产能过剩的行业,受补贴的企业遍布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多数为国有企业。

    难怪连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都忍不住多次疾呼“不要补贴,要公平”。

    我国的财政补贴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主要投向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科技创新的产业,涉及包括国家重大专项配套资金、国家产业振兴预算内的专项补贴等。为了获得补贴,上市公司千方百计铆足了劲跟“创新、环保”挂钩,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少企业的业绩因为补贴扭亏为盈了,那些濒临退市的ST们也因为政府的“雪中送炭”而幸免于退市。

    资本市场本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式的竞争将盈利能力不足,业绩差的企业淘汰,留下优质的企业。但如此常态化、大面积的财政补贴,却“扮靓”了公司业绩,成为上市公司的“灵丹妙药”,延缓企业退市时间,对资本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殊不知,乌鸦即便整容成了凤凰,其本质未变,授之以鱼并非授之以渔,当伸手要钱成了惯例,嗷嗷待哺成了常态,企业创新能力就成了摆设,补贴也变成了理所当然,这些拿着补贴“成长”起来的企业们最终只能靠政府扶着走,与市场越来越远。

    政府补贴本是救急救难,让该发展的企业和产品发展起来,让一时囊中羞涩的成长初期企业得到政策红利,但实际上实施起来有那么些变味。一方面,上市公司需要拿着补贴去撑门面,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要靠上市公司装体面,一般来讲,上市企业就是当地政府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利于进一步招商引资,同时也会提供举足轻重的税收,若补贴的是国企,那便更好了,可以解决不少人员的就业问题。就是这种看似“共赢”的思想作祟,才会让地方财政愿意慷慨解囊鼎力相助,这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拿到了补贴款项。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并不反对政府补贴,补贴的好处显而易见,诸如调节社会供求平衡,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等。但是面对如此大面积的财政补贴比例,其确实影响到其它非补贴行业企业的公平竞争,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功效,需要引起管理层及投资者的关注。高补贴说明相当部分的财政支出没能有效发挥“二次分配”价值,补贴企业要么是“两桶油”之类高利润企业,要么是连年亏损理当退市的企业,高补贴可能在让此类公司粉饰报表的同时,更构成严重的不公平竞争,实力更强的企业,反而享受了更低的实际税率。

    如何减少外力干预的财政补贴,做到让市场之手来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已是当今资本市场的重要课题,财政补贴式的中国上市公司运营路径需要打破,要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何不在此学学国际经验,政府用一定资金买入企业股份,当企业恢复盈利能力之后,政府再出售股份,收回资金,通常时间不长,也不会介入太深。由于政府资金有保底的考虑,所以政府在买入时也会再三考虑对企业业绩进行仔细甄别,既能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也能鼓励企业在市场化竞争浪潮中不断革新争取收益。

    上一篇

    上海进一步开放自贸区 概念股大涨

    下一篇

    鞋业同店销售下滑2.8% 百丽店铺数量首现负增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