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陈小雨
每经记者张雯发自北京
一边是现金流日益捉襟见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边是接近饱和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但两方之间,尚未建起有效的供需通道。
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270多万户,各类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超过95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理顺农业金融供求通道,破解“贷款难”,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需求,已成为农村金融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来自中央政府层面的政策可谓密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今年中央1号文件、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中,都对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提出了若干政策意见,这些政策集中关注了县域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础的建设问题,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农村金融将在今年得到极大鼓励和发展。
然而,应该如何在发展中把握平衡,又该如何看待政策走向背后的意味,《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就此专访了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黎友焕。
NBD:农业部财务司司长李健华8月11日表示,不同于中央财政直补,运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生产可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对此您怎么看?这是不是代表了金融支农将成为一种趋势?这么做,有何优势?
黎友焕:今年7月中旬在重庆召开的全国农业财务工作座谈会上,农业部就表示将从今年起将大力推进金融支农工作,利用财政资金,通过信贷担保和贴息、业务奖励、风险补偿、费用补贴、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首要任务是解决农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利用金融杠杆手段,将财政补贴放到村镇金融机构,能帮助解决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利用金融杠杆发展三农具有三个优势。第一,具有放大财政资金的效应,能更好地发挥有限的财政资金的作用,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理论上一般认为通过金融杠杆,财政撬动金融资金的放大效果可以达到5~10倍。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倍数更是达到了100多倍。比如2013年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26.88亿元,提供风险保障则达到1.39万亿元。第二,运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生产,有利于实行市场化运作和农民自主选择,促进农民树立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在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第三,运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生产也可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金融机构和农民的风险共担、互利共赢。
NBD:既然利用金融杠杆支持农业将成为一种趋势,那么,除了优势之外,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黎友焕:利用金融杠杆发展三农的一大难点在于如何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农业生产存在的对天气状况等自然环境的巨大依赖性,天气状况好,则农业生产很容易取得丰收获利;若天气状况不好,则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困难亏损严重。而天气状况等自然环境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第二,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需要下大力气使得农民认识并接受金融支农这一政策。这对金融机构来说是一种较大的固定成本。
NBD:今年几个扶持农村金融的文件,多是支持村镇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可是有种说法是村镇金融机构已经饱和了,您怎么看?
黎友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各地村镇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亦存在很大不同。边远贫困地区的村镇金融机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也存在个别地区的村镇金融机构已经饱和的状况。但整体来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规模化、集约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商品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特点日益凸显,无论是固定资产投入,还是流动资金需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本更加依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NBD:扶持村镇金融机构发展,在已经饱和的情况下,有何弊端?
黎友焕:若扶持村镇金融机构发展,导致数量多了的话,弊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各金融机构会存在恶性竞争,导致金融风险失控。各金融机构为了争取政策支持,获取补贴等收益,会大量向农民放贷,极有可能导致农民得到的贷款大于其正常农业生产需求。若农民得到的贷款大于其正常农业生产需求的话,理论上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方面农民们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导致农产品产量大于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从而致使农产品价格大量下降,“谷贱伤农”的现象就会发生。这样的结果是农民可能还不起贷款,导致金融机构的坏账呆账,最终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破产或让政府买单。另一方面,农民们可能会把多余的贷款投向非农行业,其产生的风险更不好防控了。这也会偏离政府政策的初衷,导致政府宝贵的财政资金的浪费。
第二,各金融机构可能会将多余的资金投入其他高收益的行业,比如房地产等。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房价,导致房价畸高。这也偏离了政府政策的初衷,导致政府宝贵的财政资金的浪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