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金喆 发自广州
山雨欲来风满楼,广州不少医保药店正感受到寒冬的临近,这种危机感来自广州市7月10日发布的《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中规定:医保定点药店“不得经营日用品、食品等非医疗用品”。对此,广东省医药零售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桂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果仅售非医疗用药品,店销售额平均会下滑20%,加上近年来租金、人工成本大幅度上涨,这对于药店生存是“雪上加霜”。
这种冲击或许更加猛烈。国内某大型连锁药店经理王明(化名)说,医保消费和非药品收入大致各占药店经营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办法》生效,留给药店的将是一道选择题:要么放弃医保市场,要么丢掉非药品经营。
非药产品占三成收入
实际上,多元化经营已是药店生存与发展的救命稻草。
王明表示,以前药品毛利率普遍在40%左右,现基本维持在30%,而国家对药店经营的门槛在逐步抬高,对药店面积、执业药师配置均有要求,药店运营水涨船高,只能借多元化业务摊薄经营成本。
刘桂春谈到,近几年来门店的租金、人工成本大幅上升,而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给医保定点药店的价格优势造成了较大冲击,门诊医疗统筹报销政策也分流了医保定点药店相当部分的医保药物销售。广州在2009年8月开始实施医保门诊报销制度后,短短几个月内广州药店整体销售额下降了10%~15%。为了生存与发展,药店只有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空间。
于是,不管是连锁药店还是单体药店,无一例外售卖数量不同的日用品、食品、保健品等非药产品。王明指出,日用品的利润并不比药品高,搭售非药产品可以增加门店收入,还能招揽顾客,带来其他药品的销量。乡亲连锁大药房市场部陈经理对记者表示,正规药店转向多元化经营模式,必须申请食品流通许可证销售日用百货。
这种转型确实给大部分微利生存的零售药店带来转机。中康资讯副总经理胡永忠认为,非药产品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食品、日用品、医疗器械、保健品等,有一定的吸客能力,大致能为药店贡献三成利润。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走访了广州几家医保药店,发现日化类产品和计生产品悉数在列。在荔湾区四季花园附近一家连锁药店,专门腾出近5平方米的小空间,摆放洗发水、牙膏等日化用品,一侧的墙壁上堆放着粮油等食品。店员表示,店里平时卖一些便民产品一举两得,既能方便附近居民,还能增加店铺收入。
一位不愿具名的广东省医药零售行业协会代表向记者表示,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药店的经营范围也随之扩大,多元化理念正是在此基础上诞生——除了满足群众的用药需求,还相应增加了与健康有关的保健食品、个人护理品、美容产品等;另一方面,药店在网点分布上比超市更具便利性,增加生活便利品、家常日用品、婴幼儿用品也是基于便民的考虑。
零售药店联名反对“一刀切”
尽管《办法》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但来自零售行业的反对声已不绝于耳。
刘桂春告诉记者,其协会7月30日已形成“关于取消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医保定点药店禁止销售非医疗用品条款的建议”,并以协会名义分别呈送给相关部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上述建议中看到,协会代表认为禁售非医疗用品将使零售行业出现生存危机,导致大批药店倒闭,同时还会影响药品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药店经营范围是按工商和药监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范围内合法经营,经营什么完全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在经营范围内,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是药店对市民的最大贡献,也是提高药店效率的需要。”
代表还指出,许多连锁药店已经把多元化作为战略发展方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因医保定点药店的政策影响而放弃,将会损失惨重。因此,可能会有部分医保定点药店放弃医保定点资格。
去年7月,广州市医保部门曾出台政策,要求医保定点药店进行医疗用品与非医疗用品区分管理。在行业普遍对药店多元化的政策走势持乐观态度时,《办法》又令一切充满了变数,尤其是那些过于依赖非药品收入的药店将遭受更大冲击。
“我们说的20%收入占比是普遍数据,有些门店对非药产品的依赖性有可能更高。如果禁售这类品种,这些门店就面临亏损,甚至可能倒闭,这种‘一刀切’的方式还有待商榷。”刘桂春表示,政府出台此次的征求意见稿,意在防止违规刷医保卡。事实上,违规刷卡往往是部分个体的医保定点药店,其违规成本低,更具隐秘性,即使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仍难杜绝。他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管理来防止违规刷卡行为,上海在这方面已有成熟做法。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