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陈小雨
每经记者 王雅洁 发自北京
“中国产业结构最大的调整是发展服务业,医药卫生事业完全可以先行”。7月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就推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交换意见时发表了上述言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这是继国办4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务院层面又一次就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明确表态。
政策开放力度持续加码
李克强指出,人的健康也是发展的动力。中国产业结构最大的调整是发展服务业,医药卫生事业完全可以先行。围绕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尽可能让人民群众少花钱、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另一方面要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和公共产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更好适应患者需求。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将惠及全体人民,同时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和更多就业,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事实上,早在李克强此次力促社会资本办医的表态之前,决策层就已经专门为社会资本办医频开绿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曾对记者表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包括国办40号文件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动态,都体现出国务院力促社会资本办医的决心。
具体来看,此轮决策层针对社会资本办医的鼓励力度,远远超过过往。尤其是国务院第一次提出完整的医疗健康服务业概念,覆盖全产业链规划。蔡江南认为,长期被诟病的“玻璃门”已经有明显的改善,即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
而且,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将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招标等方式确定举办或运行主体,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等机构均被鼓励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
此外,国务院在促进社会资本办医层面,已经就税收、土地及硬件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明确提出“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各地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等。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郭凡礼认为,在高层一系列利好信号频频释放的背景下,加上国家对药物实行低价招标,医药企业获得的收益大幅减少,更多的投资个体将选择通过涉足民营医院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后续税收细则待落地
决策层的宏观政策导向,落点在微观的资本市场。蔡江南表示,现在的情况正是民资投资医院特别好的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利好不断,当前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障碍。医疗服务产业过度分化,资源配置不平衡,使用效率低下,民营医院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缺乏医院管理和治疗的核心技术,处于不公平的市场地位,难以和公立医院竞争。
医改专家、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高壁垒不再是问题,但接下来如何确保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非营利性民营医疗机构拥有更稳定的利益回报渠道才是关键。
刘国恩告诉记者,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出台,打破了以往社会资本办医的“高壁垒”,准入门槛不再遥不可及。社会资本办医的进程正逐年加快,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文件为社会资本办医切实打开了“绿灯”。
长期以来,社会资本办医有两种选择:一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另一种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例,在税收政策、土地拨付上享有一定的优惠,但在盈利以后,投资人不能自行将其以收入的形式分配掉,而必须统筹应用于医院服务、综合发展、机构建设等。对于投资人来说,这恐怕并不是一个最佳的利益诉求。
而若是兴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然盈利以后投资人能够以收入形式自行分配,但在初期,却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承担明显高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费用。
刘国恩表示,投资人要想获取合理的经济回报,必须在投资前做好综合、科学的评估。从医院的注册规模、兼并条件、投资地点、实施项目等多方面做好考察,建立起可行的收费标准,稳定客户人群,优化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才能“可持续发展”,并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