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货币是紧缩期,股市下行而债券价格上升,企业负债率攀升,就是典型表现。
每经编辑 叶檀
每经评论员 叶檀
货币紧缩时期,市场下行。此时央行的选择应该坚定、明确。
目前货币是紧缩期,股市下行而债券价格上升,企业负债率攀升,就是典型表现。银行间的拆借利率可以作为中国最安全的无风险收益率,比充满行政色彩的10年期、7年期的国债收益率更准确,目前对银行一保再保、对利率一压再压,上海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shibor5月30日为2.57%,1个月为3.861%,一年为5%,说明利率水位一旦上升就很难下降。
广义货币发行两位数,企业与政府负债率仍然高企,民间资金无法盘活,这说明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在缺货币,而在货币的使用效率上。如果中国的资金不能进入高效而诚信的实体经济,印多少货币都没有用,只能沉没,甚至成为烘托温哥华、旧金山楼市的最大推手。
央行喊话房贷半个月之后,据金融信息网站融360提供的6月2日上海30家银行房贷情况,除三家外资行汇丰、花旗为首套房贷打九折外,恒生银行为首套房贷提供九八折,其他11家银行为首套房贷提供基准利率,10家银行上浮首套房贷利率,包括平安、天津、民生、招商、广发在内的5家银行暂无额度。房贷基准利率没有收益,风险又高,为什么要贷?
商业银行显示其独立品格,不为喊话所动,继续紧缩房贷、房贷高利率之旅。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之后,商业银行不再一味听命,开始考虑风险与利润,说明银行内部的激励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这正是当初银行业改革希望达成的目标,如果现在商业银行听命上级,不断放贷,未来的房地产坏账风险不应该由商业银行承担,而应该由下命令的官员承担。
既然商业银行已经进入市场化的关键阶段,就应该继续市场化之路,绝不能半途而废。现在要做的,不是逼银行走上听从行政命令成为政府大出纳的老路,而是抓住中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鼓励银行继续改革。
中国货币之所以进入胶着期,根本原因不在于银行不放贷,而是信用激励机制的扭曲,是大量资金流向了只有利润而没有现金的糟糕企业,这些企业常常以经济安全、创新基础作为虎皮,向银行要廉价资金。
所谓信用激励机制的扭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表现是,偷懒的银行没有善用自身的信用数据,一只眼盯着政府的导向、大企业、大项目,另一只手伸向输送货币的机器,只要是政府鼓励的大项目一概蒙着眼大规模贷款。曾经的造船行业是如此,曾经的光伏行业也是如此。另一种表现是,沿用传统的互联互保的连坐式信用模式,或者用抵押物打折的方式贷款,把银行的未来和房地产等抵押物紧紧地绑在一起。甚至有些民营银行再次重蹈20年前的覆辙,允许大股东进行偷窃式的关联贷款。
政府、国企不是信用的天然符号,互联互保等信用保障模式不能适用人口与资金急剧流动、产业急剧变迁的当下社会。中国银行业需要向阿里等互联网金融学习,建立新型的信用保障模式。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有些银行已经开始运用互联网方式切入养老、健康、理财多个领域,进行大数据分析,这是跟上时代步伐的先进做法,在这方面中信、平安等银行首当其冲。最终,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得最好,通过数据将信用、风险成本降到最低的企业一定会脱颖而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大量低效企业占据资金已经让中国尝到了货币洪水下的旱灾。不仅在境内,国企在境外也大量融资,香港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香港银行对内地客户所提供的除贸易融资外的贷款高达2.276万亿港元。目前约半数借款人为内地大型国有知名企业,如能源行业,而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只占19%且风险较为分散,剩余31%流向跨国企业。
低效而缺乏制约的企业大量借贷,不仅会拖垮境内金融体系,还会让中国经济在增长乏力期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以最快的速度撤除国企背后的政府隐性担保,让市场的回归市场,才是金融业的唯一出路。
央行不要再对房贷喊话,也不应该再对银行在基础设施等行业贷款喊话,一旦走上金融市场化之路,就要坚定、彻底地蹚过改革深水区,不要犹豫。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