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大幕开启,中国也在积极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减重松绑。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胡健 发自北京
新一轮改革大幕开启,中国也在积极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为企业走出去牵线搭桥、减重松绑。
5月8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即将正式施行。《办法》明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松绑,规定:境外投资项目不再区分资源类和非资源类,除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将国家发改委核准权限统一提到中方投资10亿美元及以上,中方投资10亿美元以下项目一律实行备案。
为企业“走出去”松绑
NBD:此次,我国放宽对外投资主要体现在哪里?
和振伟:去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表示,要改革对外投资管理的体制,确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以核准制逐步向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规范审计方式,减少审计环节,缩短审计时间,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松绑。
此前,国家发改委境外投资项目审批权限主要包括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3亿美元、非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3亿美元及以上的项目。
目前的新办法是境外投资项目不再区分资源类和非资源类,除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将发改委核准权限由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3亿美元、非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1亿美元及以上统一提高到中方投资10亿美元及以上,中方投资10亿美元以下项目一律实行备案。
《办法》还明确对于需要国家发改委核准或由国家发改委报国务院核准的项目,地方企业直接向所在地的省发改委提交项目申请报告,由省发改委提出审核意见后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属于国家发改委备案的项目也采取同样程序,不再要求地方企业按照县、市、省层层申报。
NBD: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和振伟:目的就是希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时,不因为政府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期限被延长,这也是配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外投资更多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就不要多管,把权限进一步放宽。
近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40%的速度高速增长,2012年达到87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对外投资的领域也逐步拓宽,从能源资源简单加工封装,向基础设施、高端制造、农业开发、商贸物流、研发设计等领域扩展,投资主体更为多元,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生力军。
但长期以来,很多企业怨声也比较大,纷纷表示对外投资时,钱都是自己的,还要左审右审,一般项目要1~3个月才能批下来,因此目前把核准的范围压缩,而备案的空间增大。
备案制仍有必要
NBD:核准和备案,这两者对于企业对外投资来讲具体区别在哪里?
和振伟:最大区别就是简化程序,节省时间,之前如果是需要核准的对外投资,要报到国家发改委,由外资司进行受理,外资司再根据条例要求,进行会签。有些项目不仅需要两个司长会签,还可能需要主管主任批准,更大一点的项目甚至还需要在主任办公会上通过才可以。
备案制就大大简化了,根据实际情况,由外资司司长签字就可以了,原来比方说需要10个人签字才可以办的事情,现在需要一两个人签字就可以了,时间必然缩短,从企业端来看,核准时,企业需要准备的材料也远远超过备案制。
NBD:为什么不直接取消10亿美元限制,全部改成备案制呢?
和振伟:备案最主要的目的是减少恶性竞争,比如一个并购项目,同时两三家国有企业参与投标,因为都是国有资产,企业相互抬价肯定对国家利益不利,那么可能就按照原则,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或者发改委出面进行协调。
而且,其实一年又能有多少项目金额会超过10亿美元呢?这类项目去年可能就只有20多个,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大项目多数都来自国有企业,政府需要把控一下风险。
另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起步晚,经验也不足,国家进行核准也有必要。现在的政策已经是大幅跨越了。未来发展地快,可能不再设限。
我们还是应当看到从3亿美元这条线一下跃升至10亿美元背后国家的支持力度,目前“走出去”的企业有16000多家,涉及的项目数量更多,只有20多个项目需要核准,放开力度还是相当大,而且现在3亿美元以下的由地方发改委去把握就可以了,都不需要经过国家发改委。
民企受益高于国企
NBD:在您看来,新办法实施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谁受益更大一些?
和振伟:肯定对民营企业更加利好一点。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均衡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国有企业开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发展。
从走出去企业的数量来看,民营企业数量多,国有企业只是单个项目涉及的金额大一点,而且民营企业很少有项目会超过3亿美元,未来这些项目都将由地方发改委进行核准,更会大大简化政府上报流程,加快他们对外投资进程。
NBD:国家对企业对外投资不断松绑,个中原因何在?
和振伟:推动企业对外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有利于中国企业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增强企业实力的同时也就是增强国家实力。
从内部因素看,国内企业受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国企利润空间受挤压,“走出去”内生动力逐步增强。
企业走出去能更好地获得能源、资源和核心技术,吉利通过并购沃尔沃一夜之间令全世界都知道了这家中国企业,吉利还可以占有沃尔沃在全球的市场份额。
另外,我们应该利用庞大的外汇储备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使得外汇储备真正地为我所用。我国政府从2000年提出“走出去”后就一直坚持这个方针,“十八大”确定的方向也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NBD:有人担心放宽对外投资限制后,会引发资本外逃,您怎么看?
和振伟:我认为这种担心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也没有必要。如果企业真的想资金外逃,你能限制住么?它会想各种办法逃出去。
从国家来说,我们目前对资金监管力度还是非常大的,现在我们对外投资都是通过并购等方式,把钱投向实实在在的项目,投资在实业。我还没有看到通过这种方式的资金外逃,代价未免也有些大。
NBD:您认为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选择哪些领域比较好?
和振伟:简单地讲,以往我国企业走出去多数集中在能源和资源领域,现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我国现在制造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走出去”可以加速升级过程。
另外就是基础设施领域,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面临基础设施老化问题,新建需求很大,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经验等都是世界最优秀的。
最后就是过剩产能,目前走出去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来化解我们过剩的产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