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海银监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累计20家外资银行向有关部门递交了自贸区支行筹建申请,其中10家已获准开业,10家正在筹建。
每经记者 袁君 发自上海
来自上海银监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累计20家外资银行向有关部门递交了自贸区支行筹建申请,其中10家已获准开业,10家正在筹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随着银行网点的不断铺设扩张,对于在自贸区的业务发展,外资行都已有了各自的侧重点。几家业务覆盖全球的大型外资行自贸区支行业务重点相对类似,发展重点主要包括现金管理与结算服务、跨境贸易融资、跨境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等。
而东亚中国、星展中国均以跨境人民币业务等为重点,同时侧重发展企业贷款、银团贷款以及跨境信用证业务等,澳新中国则侧重黄金和贸易融资两大领域。
不过,对于在自贸区内的外资行而言,困惑依然存在。“到目前为止,政策层面并未有很大的突破,已经出台的细则虽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不少是本来就已放开,或者放开后影响并不大。”已在自贸区内开业的某外资行高管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自贸区内究竟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现在还有些迷茫。
侧重点不尽相同
截至4月22日,累计20家外资银行向有关部门递交了自贸区支行筹建申请,其中10家已获准开业,分别是汇丰中国、渣打中国、花旗中国、东亚中国、星展中国、恒生中国、澳新中国、瑞穗中国、三菱东京日联中国、三井中国。上述10家银行在自贸区设立的均为支行,营业区域为外高桥保税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对于在自贸区的业务发展,这10家外资行已有了各自的侧重点。
花旗中国、渣打中国、汇丰中国这三家业务覆盖全球的大型外资行的侧重点较为类似,主要包括现金管理与结算服务、跨境贸易融资、跨境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等。
不过,随着自贸区内相关政策的逐步扩展,新支行的业务范围和规模也会相应有所扩增。
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行应该有差异化的布局,如果准备做全面业务,就需要很大的投入,这和全球战略有关,“有的外资银行会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如只做同业、公司的业务等。”
比如首家在自贸区内开业的东亚银行,其开业初期主要为企业客户提供诸如企业贷款、银团贷款以及跨境信用证业务等。近日,上海银监局已批准该支行开展个人业务。
随着支行业务逐渐丰富,东亚中国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将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探索金融服务创新,积极面对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及离岸金融政策改革的挑战与机遇,并成为东亚中国各类金融创新的重要试点行,“其中,跨境人民币业务将作为该支行重点业务之一。”
同样在自贸区内重点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还有星展银行,“未来自贸区内,人民币如果完全跟国际市场打通,会给企业提供很多的便利。”星展银行有关人士表示。此外,办理同业代付业务、为自贸区客户提供信用证融资业务也是星展的特色业务。
前不久,刚刚在自贸区内开业的澳新银行,业务将侧重在贸易融资和黄金两个领域。该支行将经营外汇和人民币业务,为自贸区内的企业提供包括贸易、外汇、大宗商品交易、贷款和现金管理等金融业务。
据悉,澳新银行已经在亚洲建立了金库,并与全球第五大黄金精炼厂珀斯建立了长期承销实物黄金的关系。此外,澳新中国也是上海黄金交易所9家外资行会员之一。日前,上海金交所新闻发言人顾文硕表示,黄金国际板的具体方案设计已基本确定,并已报送央行审批,将在年内择机推出。
利用地区优势
此外,包括大华中国、华侨中国、德意志中国、南洋商业银行等10家外资行正在筹建自贸区支行。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大华银行获悉,大华中国上海自贸区支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二季度内就能如期开业。
从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来看,相比日益扩张的中资银行,外资行有些“原地踏步”,竞争力提升始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连文辉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在华外资行市场份额比较小,银行业总资产占比在1.8%左右,所以对于该行来说,境内境外的网络互动非常关键。
根据各家外资银行在境内外资源优势的差异,部分外资行的战略布局也产生了地域上的差异。来自中国香港的恒生银行表示,该行自贸区支行依托与母行恒生银行的联动优势,发挥恒生在跨境金融服务、贸易服务等方面的专长,促进内地与香港的金融经济发展。
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星展银行表示,该行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两大世界自由贸易和金融市场都有着深厚的业务基础,“将利用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经验,为自贸区内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各类现金管理业务、境外衍生产品服务等。”
目前外资行自贸区支行的业务已经渐次开展,除了花旗、渣打、汇丰三家已经在自贸区开展了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外,东亚中国日前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成为首家在上海自贸区内启动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外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