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记者微论:让环保风暴来得更猛些

    2014-03-05 01:12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李泽民 发自北京

    “霾伏”之下,“心肺之患”怎么消?

    这是当下公众的切切叩问,当蓝天的偶然乍现成为微信朋友圈以及微博中彼此欣喜的生活 “作料”时,才发现距离清洁的空气越来越远。

    就在一周前,全国有七分之一被雾霾笼罩,这其中有81万平方公里处在重霾的包裹下,气象台连续5天发布霾黄色预警。

    恍惚间,老舍笔下“浑黄的,呛人的”情景再现。

    这种不能呼吸之痛,远超过了单纯而简单的污染治理范畴,它不是一城一池的事情,也不是自家门前扫扫雪那么简单。

    问题的出现,早已不是秘密,目前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机动车、燃煤和粉尘等对PM2.5的贡献超过了50%,静稳天气也是雾霾的幕后推手。

    既然找出了制造雾霾的罪魁祸首,就该穷根究底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诊”。可是治污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从环保部发布的各类信息可以看出,一方面是企业环保意识的淡薄与漠然,一方面是环保治理体系的不完善。

    这两个因素,分析其内在逻辑可以看出互为因果的关系,正是因为平素治理的浮于表面或者监管独立性的缺失,企业才会有恃无恐。通常所言的“违法成本太低”的说法,说到底还是监管者手段不够硬朗。

    4天前的那个深夜,北京市环保部门的“零点行动”打响,而在此之前,这种执法行动的消息早已昭告于天下。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多家企业存在违法排污行为,表现为料堆未采取措施、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超标排放等。

    揪出了这些造霾的祸首,就仅仅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予以了之,对于企业而言,这些数字造成的威慑有多大?

    如果从根由来分析,就是环保监管独立性的缺失,尤其在地方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吃着当地政府的饭,去监督当地政府的事。

    这种现状,确实到了该改改的时候。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毅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可以将水利、环保、国土等涉及环保的职能合并在一起,成立大环保部。

    最新的消息是,这种环保大部制的研究已经在进行,此前环保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局面或许会改观,环保部门的执法也许能硬起来。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仅有垂直管理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加强组织、制度、执行、政策的上下联动,不一定要搞一刀切。

    无论如何,心肺之患,该当快除。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记者观察:能源产业结构调整:雾霾治理的商机

    下一篇

    专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副主任王凤春: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纳入诸多法律领域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