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目前,随着国内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政府在政策上也开始鼓励支持养老行业。
昨日(2月2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经表决通过,今年6月起施行。从条例内容来看,诸多措施对养老行业是政策上的利好。
实际上,在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社会化养老成为大势所趋,并且催生了社会养老产业链条,也让各路资本开始淘金养老行业,不少企业开始探索养老行业全产业链的道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从事养老行业的企业更多地还是以养老地产为主。根据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此前的报告,总体来讲,国内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医疗、养老及健康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是成功关键之一。
政策支持养老行业/
《条例》明确,新建居住区、旧区改造应同步配套建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护理员应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养老机构应公示各类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上海市城乡养老床位供需失衡,是机构养老面临的一种尴尬。政府文件的出台旨在鼓励中心城区老人入住郊区养老院,以缓解中心城区的养老床位压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早在2006年,上海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等六部门已联合制定文件,要求中心城区政府制定补贴政策,鼓励中心城区老年人入住郊区养老院。目前,已有部分中心城区政府制定了相应补贴措施。
在《条例》中,这一补贴措施正式成为法定规范。这意味着,今后中心城区政府区级财政预算中将有专项资金用于这一补贴。同时,《条例》还明确养老机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
在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医药健康行业中心负责人刘宇刚看来,上海相关文件的出台是适时和积极的。中国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驱动养老模式,同时养老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上海支付能力相对较高,同时观念相对超前,而相关政策的出台将起到进一步推动。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以公办为主,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服务质量、管理效率和运营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望激活市场优化机制,缓解供需矛盾。”刘宇刚表示。
资本涉足养老地产/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目前养老市场的供不应求现状及政策支持力度,社会化养老成为大势所趋,且催生了社会养老产业链条,各路资本也开始淘金养老行业。
从涉足养老行业的企业来看,其中典型的当属房地产企业。据不完全统计,万科、保利、远洋、绿城等众多房企已陆续涉足养老地产领域,公开信息披露的养老地产项目更是达到百个之多。
以保利地产为例,出于对养老市场需求的看好,保利地产正式公布其养老产业构想:全产业链切入,打造由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组成的“三位一体”中国式养老模式。
泰康人寿则是采取将金融与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保险(和讯放心保)公司投资养老社区优势得天独厚:保险资金大多为长期资金,适合用于投资不动产。养老社区直接满足了保险公司高端客户的需求。同时,保险公司还可以提供长期护理险、健康险等与养老产业衔接的产品。
此外,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梁信军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看好巨大的养老产业市场,因此欲打造融合养老地产、养老保险、医疗服务、老龄化康复医疗服务等的养老行业全产业链。去年5月,复星集团在上海投资的首个综合养老社区正式开业。
“之前项目只是试水,有200个床位的养老社区,主要是高端养老,效果很好。”梁信军表示,“目前我们在高端养老方面已经有一定经验,将大规模推广高端养老,也在探索居家养老模式。”
市场年增速超20%/
资本涌入养老行业的背后,则是其每年增速20%以上的巨大市场。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去年底发布的健康服务行业趋势预计,除了医疗服务之外,养老服务将成为未来数年增量最大的板块。罗兰贝格保守估计,到2020年,养老服务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年增速20%以上。
“中国正面临越来越多养老方面的挑战,未来7~8年是老龄化井喷期,2013年的老龄化率14.8%,2020年将快速上升到18%。”梁信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养老开支对国家和家庭的压力都会非常大,因此看好巨大的养老产业市场。
但据此前罗兰贝格的报告,总体来讲国内的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
“不少企业以养老之名,行圈地之实,还没来得及在理解和发掘养老服务深层次需求方面下工夫。”刘宇刚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养老机构不仅仅要满足基本的护理要求,还需要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阶段的特点,在居住环境、社交体验、精神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发掘。
刘宇刚认为,成功的养老服务企业需要在洞察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客群,同时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探索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以及持续护理服务等可行模式。其中,医疗、养老及健康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是成功关键之一。目前国内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自建医院或者与周边的医疗机构合作,在医养融合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尝试,相关配套将有助于行业发展,释放市场潜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