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三峡工程八大焦点问题透视

    新华网 2014-02-19 09:26

    从论证阶段到运行10年,三峡工程始终是舆论的焦点。

    焦点四:高坝阻断环流路?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正好是库区及其周边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时期,如2006年川渝大旱、2009至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以及2011年长江中下游冬春严重干旱等。“三峡大坝阻断大气环流影响周边气候”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三峡原本是四川盆地的一个缺口,三峡大坝的修建阻断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环,导致各类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大气环流的垂直高度为3000米,三峡大坝高度仅180多米,三峡大坝根本不可能阻挡或阻断大气环流。”中国三峡集团总经理陈飞说。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认为,三峡水库对附近局地天气气候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水面上方的气温有较为明显降低作用,但对库周的气温影响不大,影响范围不超过20千米。

    根据中国气象局今年发布的《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气候评估报告》,三峡水库蓄水后(2004至2011年),库区大部分地区气温较蓄水前(1996至2003年)有所升高,年均气温17.9至18.9摄氏度,平均增加0.2摄氏度左右。

    中国气象局专家表示,近年来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与东亚大气环流、海表温度变化以及青藏高原热力异常等因素的关系密切,但与水库蓄水未发现直接联系。

    焦点五:两湖喊渴伏危机?

    近年来,洞庭湖、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数次严重旱情,一些观点认为这与三峡蓄水有很大关系。而在湖南、江西省内,希望在洞庭湖和鄱阳湖湖口设闸拦水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三峡蓄水到底对洞庭、鄱阳两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有“容纳四水”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长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导致洞庭湖泥沙不断淤积,湖面不断缩小。“三峡蓄水后拦蓄了部分泥沙,使下泄的水更清了,这对缓解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情况十分有利。”沈国舫说,“与此同时,清水下切长江河道,对洞庭湖入江口的冲淘作用也更加明显。”

    鄱阳湖的情况略有不同。沈国舫介绍,洞庭湖和长江是互相换水的关系,但鄱阳湖更多是湖水外泄。三峡每年蓄水期间,水库下泄流量较天然流量减少,大坝下游干流水位降低,使得鄱阳湖湖口出流量增加。

    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报告对此做了更详细的分析:“三峡水库调度对洞庭、鄱阳两湖水资源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汛后蓄水期间,长江干流水位下降,经荆南三口进入洞庭湖的水量减少,两湖出湖水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对灌溉、供水及生态环境用水产生一定影响。”

    焦点六:珍稀物种今安在?

    三峡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三峡工程批准建设之前,科研工作者曾赴实地进行全面考察,并就三峡工程对当地动植物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了严格论证。

    从陆生生态系统来看,三峡库区陆生脊椎动物不仅可以主动迁离库区,而且在库区以外有广泛分布,不存在灭绝的危险。对于珍稀陆生植物,有关部门采取了种质资源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措施。

    从水生生物看,三峡工程影响区内共存在6种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包括白鳍豚、白鲟、中华鲟、达氏鲟、江豚和胭脂鱼。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物种,我国先后设立了河口中华鲟和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等,并实施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幼鱼放流。

    中国工程院的试验性蓄水阶段性评估报告显示,长江上游干流江段的特有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种类减少、种群空间分布改变、种群数量变动。鱼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也有差异,如中华鲟在葛洲坝截流后迅速适应环境,在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中华鲟研究所于2009年突破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难关,使该物种保护工作摆脱了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具备了人工条件下物种长期保存的能力。

    焦点七:黄金水道拦腰断?

    近年来,三峡大坝船闸时常出现大批过坝船舶待闸的现象,不少人开始怀疑三峡工程对长江黄金水道的影响。

    在三峡工程建设前,川江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制约了长江航运的发展。重庆至宜昌660公里的川江航道内,有激流滩、浅滩、险滩139处,绞滩站24处,单行控制航段46处。三峡工程蓄水后,渠化了重庆以下航道,消除了坝址至重庆之间所有滩险、单行控制河段,川江全线实现全年昼夜通航。

    统计数据显示,1949年,长江干线货运量仅191万吨;葛洲坝枢纽通航后,2002年该区段的货运量达到最高值1800万吨。三峡船闸通航使得长江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由一千万吨提高到五千万吨以上。近年来,过闸货运量稳步增长,2011年通过船闸货运总量达到10033万吨,提前19年实现船闸年单向5000万吨的设计通过能力指标。

    三峡集团公司近年来加强船闸运行管理,先后采取了156米水位下船闸四级运行等拓展船闸通过能力措施,逐步提高过闸效率。2008年至2012年试验性蓄水期间的年均通航率为96.25%,高于84.13%的设计指标,相当于每年多运行了1000余小时。

    专家表示,为应对长江航运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日益增长的过闸需求,要推广和普及船型大型化、标准化、系列化,缩短闸次间隔时间,提高闸次利用率,增加平均每闸次船舶载重吨,进而提高通过能力,拓展三峡工程航运效益。

    焦点八:坝下河势会“巨变”?

    三峡工程运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长江中下游的河势是否稳定,护岸工程的“崩岸”问题是否可控,广受社会关注。

    专家指出,这个问题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已经作出预测,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坝下游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并指出“三峡工程兴建后,将根据下游河势调整的总趋势以及现有护岸工程情况,继续完善护岸工程,并对已建工程进行必要的加固”。

    实测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的速度和范围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论证阶段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近岸河床明显冲深,护岸工程下部的岸坡变陡,故“崩岸”现象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和加固,加之在发生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今后通过加强河道监测,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可以保证堤防安全。

    原文链接:http://legal.gmw.cn/2014-02/18/content_10414820_4.htm

    上一篇

    上市公司竞逐养老地产 盈利困局难破

    下一篇

    地产商激辩楼市:房价3月起飞 5-8月火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