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温州金改不能一直在空中飘荡

    每日经济新闻 2014-02-12 01:11

    温州金改试点工作即将两年,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企业反应来看差距较大。

    每经编辑 谭浩俊    

    ◎谭浩俊

    温州金改试点工作即将两年,虽然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从企业反应来看,却有较大差距。有悲观者认为,温州金改必然失败。

    现在就认为温州金改会失败,有点草率。那么,“阶段性成果”的表述,是否预示着温州金改一定能取得成功呢?显然,也缺乏底气。

    衡量温州金改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要看企业的反应及评价,看改革有没有惠及企业和民众,有没有将影响经济发展、企业经营的资金问题解决好。

    显然,温州金改,在政府与企业之间,评价相差很大。按照温州市金融改革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在直接融资方面,温州市2013年新增直接融资规模153亿元,同比增长59.4%,再创历史新高。在推动企业股改方面,过去的34年间,温州仅有股份有限公司123家,而2013年共完成股改企业133家,其中有限转股份106家,完成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挂牌28家。

    从官方提供的数据来看,温州金改的成效非常明显。153亿元的新增直接融资,对温州企业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正常情况下,温州企业的资金状况应当得到较大改观,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要有明显改善。

    问题在于,从媒体对温州企业家的采访来看,却与数据反映的情况截然不同。相当一部分企业家认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融资更困难了。所谓金改,只是搭了一个框架,并没有落地生根。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企业间联保、互保的问题爆发后,银行对企业贷款的门槛更高了,企业获得贷款的空间也更小了。而对于规模较小、资产较少的中小企业来说,要想进行直接融资,也几无可能。

    这就带来一种可能,那就是金改以来,在各项改革政策没有完全落地,很多改革措施还在酝酿之中的情况下,温州的融资环境正在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原本就信用较好、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融资环境更好了,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的条件也更好了;另一方面,其他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化了,融资的难度也更大了。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只能借助于地下金融组织。甚至地下金融组织也因为种种原因,给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难度也更大、代价也更高了。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温州就有30多家城市信用社,也就是小型民营和集体银行的前身。但是,金改以来,温州的民营银行似乎并没有如预料的那样应运而生。很多民营企业家,似乎并不想吃这只螃蟹,也不想当这样的领头羊。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闯劲没有了,敢试敢闯的精神弱化了;二是地下金融的获利空间更大,宁可通过地下金融获利,也不愿受政策的约束。

    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对金改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意味着,温州的金改,仍在迷茫中摸索,在迷茫中寻找突破口。而相关的政策规定,则与现实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很难对实际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如果温州金改一直这样在空中飘荡,而不落地生根、落地开花、落地结果,那么,试点的意义何在呢?中国金融改革到底从哪里入手呢?要知道,从最高决策层面来看,能够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已经算是迈出了非常大的步伐。何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何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很大程度上,要看金改试点的结果,看温州金改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不然,存款利率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开以后到底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实在没有把握,也很难控制。

    问题是,敢试敢闯的温州人,如今却明显缺乏过去那样的闯劲和精神了,以至于浙江省省长已经两次明确要求温州胆子更大一些,力度再大一点,要求温州从金融改革入手提升产业竞争的优势。

    省长的要求,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对温州金融改革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对温州金改的不够满意。如何理解,如何推进,应当成为温州人思考的目标和方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成立,这预示着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已如箭在弦。温州金改已近两年,理应作出更好表率,提供更多经验。如果顶层设计方案都出台了,温州金改仍然没有落地生根,就被动了。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东莞的迷茫

    下一篇

    索普集团资金困局缓解 有意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