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战略主张放下竞争理念,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客户效用重组。
蓝海战略并非高新公司的专利,公司无论规模大小,产业无论朝阳夕阳,企业无论是刚进入市场还是已有根基,技术含量无论高低,都可以创造并占领蓝海,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引导新的巨大需求。
□李国旺
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最先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W.Chan Kim)和莫博涅(Mauborgne)提出的。蓝海战略认为,竞争性战略者执着于竞争心态,在现有市场空间即“红海”边界内恶性竞争;而蓝海战略者则放下竞争理念,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客户效用重组,从而重构市场结构,实现战略创新。
此后,红海就被视作代表当前业已存在的所有行业,市场边界和竞争格局已定;市场空间拥挤,利润前景黯淡,割喉式的恶性价格竞争使红海变得更加血腥。蓝海则被视作代表当前尚不存在或未显现的所有行业,即“未知、未现、未来”的市场,竞争格局未成,游戏规则未建。迄今,绝大多数蓝海是通过资源、政策、战略创新,对现有技术、产品、市场重组,在现有市场边界外发现、创造、重构出新市场的。
由于蓝海战略执行者“无我无相”,放弃竞争思维,主动创造非竞争性的新市场,所以,“蓝海”是知识创新、资本创新、智慧经济推动的新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自然结果。比如,电子商务、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新能源汽车;传感网、物联网、信息网络产业等刚刚诞生不久;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正在形成;由生命科学推动的农业和医药产业如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正在出现;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的探索技术、海洋工程等未来将引领产业发展潮流。这些新产业或未来出现的新科技,如能适当运用蓝海战略,就有机会为中国经济创造出“价值创新”的产业先行者。
知识创新日益加速科技创新,持续提高了生产效率,信息技术创新使产品与价格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递,如今,电商、微信等已经对商业、通讯产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封闭的市场与对垄断的庇护正在逐步消失,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供给持续上升。但与此同时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在下降,随着产品与服务的流通加快,价格战愈演愈烈,利润空间也在不断收窄,这就是中国加入WTO后不到十年便迅速消耗全球化红利的原因。
智本理论认为,为了开拓新市场,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开辟先行区或自由贸易区,进而开拓出新的世界级的国内市场和新型的国际市场,这是历史赋予先行区或自由贸易区的任务:随着红海竞争变得日益残酷,先行者必须改变当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战略模式,毅然向蓝海转型,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尽力使新经济、新制度、新战略、新科技在先行区先行先试中不断成熟。
智本创新论同时又认为,先行区或自由贸易区要采用新蓝海战略,通过系统的诸如资源、政策、管理、科技、产品和市场创新,实现价值创造、实现和分配的组合创新,突破传统的价格竞争所形成的“红海”,拓展新的非竞争性的市场空间,创造新资源、发现需求,从而超越竞争。因此,政策创新是先行区或自由贸易区新蓝海战略的基础,而政策创新又基于知识创新推动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与政策创新,通过资本创新,为资源创新提供杠杆,在政策创新、科技创新、资源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知识、资本、智慧创新的统一,从而有望对先行区或自由贸易区内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创新,提升客户价值、扩展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创造最佳环境。
为此,先行区或自由贸易区理应在已知市场空间的“红海”竞争之外,构筑系统性、可操作的、资本化的新蓝海战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只有这样,企业才不必在先行区或自由贸易区外的既定的市场空间内残酷竞争,而可通过产业创新,拓展一个新市场空间,获得可持续的强劲的增长。区内企业通过改变、创新、再造产业结构,重新设定市场游戏规则,面向潜在需求者、合并细分市场并整合潜在客户,整合“未知、未来、未现”的客户集,实现效率、效用和效益的统一,当然也就能为投资者发现“好公司、好股票和好时间”提供战略方向。
蓝海战略行动并非那些高新公司的专利,无论公司规模大小,管理者无论年龄长幼,产业无论朝阳夕阳,企业无论是刚进入市场还是已有根基,所有制无论私营国有,技术含量无论高低,注册地无论国别,都可以创造并占领蓝海,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引导新的巨大需求。正如索达吉堪布在《做才是得到》中开示的那样,管理者如果敬畏因果、感恩无常,就会在人生无常中感悟到,产业边界的既定和束缚是妄念,心念转变,有很多东西就可以被重新创造出来,这样就能挣脱产业边界既定的线性思维,开辟无人竞争的新产业、新产品、新市场、新科技、新利润。
(作者系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