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王霞 发自上海
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虽然被证实为“乌龙”,但麻烦并没有结束——在前期谈判破裂之后,恒天然与其下游企业达能集团最终走上了诉讼道路。
昨日(1月9日),达能集团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已停止与恒天然的供货合同,并且在新西兰高等法院启动法律程序以及在新加坡启动仲裁程序,要求所遭受的损失获得赔偿。达能此前披露,公司因该事件运营利润预计损失2.8亿欧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
对于达能集团提起的诉讼,恒天然昨日证实已启动法律程序,“目前恒天然正在研究达能提出的索赔要求,并将积极响应任何诉讼。”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世界乳业历史上针对乳品安全“乌龙”事件进行诉讼,要求名誉、品牌赔偿的第一案例。
达能正式起诉恒天然/
2013年8月,恒天然预警称,其浓缩乳清蛋白可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随后包括达能等下游企业启动了召回,但随后这一事件经检验实为“乌龙”,达能9月与恒天然方面协商赔偿事宜。
“启动法律程序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们已给对方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利益,启动法律程序是必要的一步。”达能方面表示。
根据达能集团的最新表态,公司正在通过新加坡的一个国际仲裁委员会和新西兰一家高等法院采取法律行动,
达能方面向记者提供的信息显示,一方面根据双方签署的供应合同条款,达能在新加坡对恒天然就双方争议提请仲裁;另一方面,达能另一起诉讼的对象是恒天然的母公司,因此在新西兰高等法院向其提起诉讼,该法院负责审理此类大规模的商业纠纷。
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郭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达能和和恒天然之前应该有相关供应合同,因此可能根据合同进行仲裁,但与恒天然的母公司应该并没有相关合同,因此可以直接进行法律诉讼。
此外,达能决定停止与恒天然合作,将来能否恢复合作取决于后者在向达能提供所有产品时,能否做出承诺,做到完全透明、并遵守最先进的食品安全程序。
对于与恒天然终止合作是否会影响生产和原料成本,达能方面表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包括在欧洲、美国及大洋洲的其他供应商,公司的正常生产不会受到影响。但达能并未披露其或更换的供应商名单。
漫长拉锯战或致两败俱伤/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双方争执的关键点就是关于赔偿额度的问题,这也是双方前期谈判失败的原因。
达能表示自身损失严重,希望恒天然遵守最先进的食品安全程序;而恒天然则表示并不负有法律责任,本身品质安全可靠。
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委员、普天盛道品牌营销董事长雷永军告诉记者,根据他前期在广东市场的调研,2013年10月份,达能旗下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的销售恢复度可能在30%~40%,现在可能在50%左右。
“这只是从销售额来看,从品牌方面来看影响更大。”雷永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而恒天然肯定不愿意赔偿那么多钱,因此双方很难达成协议。”
尽管达能表示,具体的赔偿金额由法院裁量。但公司还称,要求所遭受的损失获得赔偿。
根据此前达能方面披露的信息,由于恒天然“乌龙”事件,造成的净销售额损失预计为3.5亿欧元,运营利润预计损失2.8亿欧元。据新浪财经报道,恒天然只承认负担其中的1400万新元(约合7015万元人民币)。
宋亮告诉记者,此次诉讼“重点在于恒天然是否同意达成和解协议,否则漫长拉锯战对双方名誉和品牌形象都极为不利。”
恒天然回应称积极应诉/
对于达能的诉讼,恒天然确认已经正式启动法律程序,并表示“恒天然自该事件发生以来一直在与达能进行商务协商,并对协商最终未能避免法律程序深表失望。”
目前,恒天然正在研究达能提出的索赔要求。公司表示,对己方所持立场仍然充满信心,并将积极响应任何诉讼。
事实上,上述“乌龙事件”给恒天然带来的麻烦不仅如此。
一方面,根据此前恒天然公布的2013财年年报,报告期计提召回货品价值1400万新元。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了达能外,其他涉及到的7家客户的赔偿事宜已经处理完毕。
另一方面,因为“乌龙”事件,2013年8月中国质检总局宣布禁止进口恒天然生产的乳清蛋白,以及以恒天然乳清粉蛋白为原料的澳大利亚生产的乳清粉、基粉,这一禁令到现在仍未解除。
乳业专家宋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恒天然供应中国的奶粉约70%以上用于含乳饮料、烘培食品、糖果快消品等,用于婴幼儿奶粉原料不到30%,“此次达能与恒天然终止合作,涉及在华业务品牌有多美滋、可瑞康等,但对恒天然出口中国的乳品影响不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