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华信托谋黄金十年 三大业务或成推手

    2013-12-31 01:13

    大浪淘沙,已然成为当前信托业的一大关键词。不过,机遇与挑战,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一面是前5年井喷式增长后,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资产管理行业;另一面却是随着类信托业务向非信托金融机构逐步放开后,信托公司通道业务面临着极大冲击。

    种种迹象显示,信托业已经走到变革的十字路口。

    而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信托公司,新华信托给人以“激进”形象,其2012年年报中的数据便足以证明:2012年公司管理信托资产规模达930亿元,较2008年翻了4倍多。其先天基因、管理激励机制以及创新举措则被看作“激进”背后的有力推手。

    新华信托副董事长陈雷认为,未来信托行业将面临两大转型,一是由私募投行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向私募投行、财富管理、投资管理三类业务并存的模式;二是由目前的为银行转表服务的通道业务转向国际通行的提供破产隔离功能的受托通道业务,转型以后其市场空间可达近10倍。

    这一次,新华信托仍然希望扮演“激进者”的角色。

    “变革”

    时变,势变。

    信托市场从零到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成功取代保险业成为我国第二大金融部门,可谓资产管理界的一匹黑马。

    成立于1979年的新华信托,先后经历银信分离、证信分业、增资扩股、战略重组、国际合作等历史变革,所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由2008年的231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930亿元,翻了4倍多,俨然信托业的一匹黑马。

    2013年收官时节,这匹“黑马”获得了由《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主办的“中国金融论坛暨第三届金鼎奖”颁发的 “2013年度最佳产品研发信托公司”奖项;而在此前,它还获得“金钥匙”奖,业务能力在业界得到充分肯定。

    荣誉加身,时局骤变,不论是中国信托行业,还是新华信托公司,“黑马”们都已经走到“十字路口”,面临历史变革。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信托业管理资产达10.13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季度环比增速则出现“三连降”:一季度达16.86%,二季度8.3%,三季度仅7.16%。

    对于上述变化,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受券商、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相继开展类信托业务影响,另一方面政策的出台,也使私募投行、房地产等主要业务出现一定萎缩。

    “伴随着资产管理行业混业经营新政逐步实施,信托业原本独享的制度红利正在消退,增速拐点已悄然来临。”新华信托副董事长陈雷也表示,信托业现有业务模式将不可持续。

    在金融业界,陈雷拥有多年实战及科研经验。他先后在美联证券、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花旗集团等国内外金融机构担任领导职务,还在复旦大学、休斯敦大学、惠普公司实验室等多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工作。

    “信托行业是我国非常重要的行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民间融资需求不是银行、证券可以满足的,市场需要一种私募投行的业务载体,即信托业来满足这一需求。”陈雷认为,尽管行业变革迫切,但其潜藏的发展空间仍然无可限量。

    事实上,11月底由麦肯锡发布的 《中国信托业发展研究报告(2013)》也在印证着这一观点。报告指出,中国经济每年融资缺口达3万亿~5万亿元人民币,无法被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所满足;到2015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将超过190万人,可投资资产近58万亿元人民币。

    陈雷认为,就资产管理而言主要集中在投融资需求。近年来投资需求发展迅速,但并不全面化,老百姓的闲散资金多集中在股票和房地产上,民营资本和个人高端客户在投资载体上选择也有限;而在融资需求上,同样也存在很大空间。

    “以前我们说财富管理,主要是以银行为主体,但其实银行能够提供的产品仅有黄金、债券、外汇等,未来信托公司在财富管理上的作用还会放大。”陈雷说,大财富管理时代,信托公司要尽快建立一系列与转型相关的经营平台,并配以监管环境和行业形态提供的优越外部土壤,信托业可以期待行业发展的黄金十年,新华信托也能迎来自身发展的“黄金十年”。

    而要如何将“黄金十年”变现,新华信托已经有所打算。

    三大业务并举

    在陈雷看来,行业变革当前,信托业面临两大转型:一是由私募投行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向私募投行、财富管理、投资管理三类业务并存的业务模式;二是由目前的通道业务转向国际化的通道业务。

    据了解,与国际市场相比,当前中国的信托行业非常独特。目前,中国的信托公司主要围绕两大业务模式开展业务:

    私募投行业务,即撮合有融资需求的较高风险企业客户,和有投资需求的高净值个人客户和企业、机构投资者,其贡献了信托业收入的49%;

    通道业务,即利用信托牌照,帮助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投向某些受限制的资产类别,以此发行理财产品或达到其他目的。在所有金融牌照中,信托是唯一可以进行跨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和另类投资(如企业贷款,和非公开交易的股权等)的牌照形式。该业务贡献了2012年信托业收入的39%。

    陈雷为新华信托设想的未来发展战略中,上述两大业务所占业绩比例均将有所下降,而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等新兴业务所占比则有提高。而这一战略举措,也是新华信托再战“黄金十年”的关键。

    这算得上是顺势而为。上述麦肯锡报告也显示,未来该业务模式将面临波动和不确定性,甚至作出通道业务将在5年后走向消亡的大胆预测;而私募投行业务自身具备的高风险、高波动性特点,在政策监管和宏观经济影响下整体波动性也会持续增大。

    “国际上,信托是一种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形式,以实现风险隔离和税收优化为目的。”陈雷认为,未来中国信托业的通道业务不会消亡,但会以国际化通行的方式存在。

    在陈雷看来,整合必将成为未来信托公司通道业务的关键词。“通过资产证券化,特别是一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将资产重新整合、风险重新配置,然后满足各类经济社会体不同的投资需求,产品和客户也会成为衡量信托公司竞争力的关键点”。

    尽管通道业务不可或缺,但在可见的未来,它不会成为信托公司仅有的业务。陈雷认为,信托公司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其不仅仅是提供通道业务的被动式托管机构,还应该承担私募投行、财富管理的功能。市场变革下的暗潮涌动,陈雷和新华信托表现得都颇为淡定。“对于财富管理、私募投行、投资管理这三大业务,新华信托未来的计划是共同发展,齐头并进。”陈雷说,打破制度壁垒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很有利,毕竟健康的市场是靠实力吃饭,而不是一纸牌照。

    显然,新华信托已经有了从容应战的准备。

    背后推手——市场化

    事实上,梳理新华信托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容,一直是其深藏的竞争力。

    1979年,作为中国最早的信托投资公司之一,新华信托宣告成立,先后经历了银信分离、政信分业、增资扩股、战略重组、引进巴克莱银行战略投资者开展国际合作,其发展轨迹均映射出中国信托行业成长缩影。

    多年来,新华信托从传统的融资类信托入手,以房地产信托和工商企业并购贷款信托见长,在中国信托业内吹起一股创新之风。

    据了解,早在1998年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将所持新华信托股份转让给深圳新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信托摇身一变成为一家民资控股的信托公司。

    “民资控股的先天基因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陈雷说,由于在资源上难以与国资背景的信托公司匹敌,新华信托依靠市场化培养了一批有能力的前端经理,并吸引了不少具有商业精神、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管理人才,专注于产品和客户的开拓。

    事实上,正是这一基因使然,新华信托客户经理的市场拓展精神在业内常年位居前列,甚至有业内人士称其客户经理身上都具有一种“狼性”。

    显然,在整个信托业牌照优势消退面前,在市场化环境里打拼多年的新华信托,其从容成分也会多一分。

    在陈雷看来,令新华信托从容不迫的另一因素便在于其身上流淌的外资血液。2008年8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巴克莱银行成为新华信托持股19.5%的外资股东。

    “进一步向国际接轨,是当前国内信托业的总体趋势,而新华信托所具有的外资基因,能令公司少走弯路。”陈雷表示,目前巴克莱银行对公司风险管理、运营管理机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更派驻了一名副董事长、一名首席运营官和一名首席风险官。

    事实上,陈雷自身便是双方合作深化的一个写照,自2012年任职巴克莱银行中国战略投资项目董事总经理后,便被委派担任新华信托副董事长。

    不过陈雷也坦承,“目前从事信托、类信托业务的公司越来越多,以央企为背景、地方政府及银行为股东的信托公司也更加市场化,新华信托的竞争对手相应增多,对人才的拼抢也在放大。”他表示,新华信托一直在做战略上的调整,并制定了“三年战略规划”,加强投资管理和财富管理的板块建设,还在上海加强了资产管理板块,成立了新华资本。

    此外,新华信托还有意利用自身的外资基因尝试国际业务,帮助国内民营资本走出去。

    “中国需要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真正走向成熟;而新华信托则希望做一个领先者,这也是每个新华人的梦想。”陈雷说。 (文/刘嫣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超5000万亩耕地中重度污染 我国拟年投数百亿治理

    下一篇

    李克强定调“保持适度流动性”专家称松紧取决于改革目标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