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经济运行缺少资金,而是经济运行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
头顶百万亿M2,市场却一而再闹“钱荒”。“钱荒”绝非真的流动性供应短缺,而是扭曲的银行资金结构、亟待转型的经济结构使然。也就是,并非经济运行缺少资金,而是经济运行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解决“钱荒”,已非央行一己之力可及。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和地方改革等组合政策,才是解决“钱荒”的根本举措。
⊙记者 李丹丹 王媛 ○编辑孙忠
“滴不尽基金血泪抛短债,借不进隔夜七天资金来。HOLD不住回购利率九天外,耐不住季末Shibor登瑶台。”
都说交易员打油诗的数量跟债市走势、流动性成反相关,那经历了六月“钱荒”和正在进行中的流动性紧张,2013年交易员们绝对是打油诗领域最活跃的力量。
虽为调侃,但是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反映了资金面的风云。12月20日,7天回购全天加权平均利率一路飙至8.21%,创下半年来的新高,这不禁令人回想起6月份那场惊心动魄的流动性危机。
“钱荒”不仅仅局限在银行间市场,还快速蔓延至其他领域。家住浦东的赵女士果断抽手股市,改投逆回购的怀抱,“今年回购常有10%的收益,最低也有5%,旱涝保收,还在股市里折腾啥!”
总之,盘点这一年,“钱荒”绝对是妇孺皆知的高频词。
而与市场资金饥渴形成赫然对比的,则是盘踞高位的货币供应量。截至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目前看来,全年M2超过年初制订的13%的目标,是大概率事件。可以说,钱,丝毫不缺!
两个现象矛盾、背离,骤生疑云——所谓“钱荒”到底是真还是假?若“钱荒”为真,高速增长的M2和社会融资总量去向了何方?若“钱荒”为假,市场急速飙升的利率又因何而来?
“没经历隔夜30%不是好交易员”
“钱荒”的称呼来源于今年6月。在持续两周的流动性紧张后,“钱荒”在6月20日深度发酵,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最高成交利率在30%,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成交于28%。
“没有经历过隔夜30%的交易员不是好交易员。”一个券商交易员对上证报记者吐槽。“你发央票我发狂,闹钱荒,债满仓。隔夜难求,抛券最心伤。烧香哭求逆回购,几时有?问周郎。一念头寸就发慌,天苍苍,野茫茫。黑白照片,怕要挂上墙。垂死病中惊坐起,西北望,跪央行。”如此悲壮的交易员版《江城子》在微博上也流传甚广,“说到心坎儿上了。”
6月份后,“钱荒”的影响并没有消停,市场的流动性在这半年内反而变得愈发敏感、脆弱——只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暂停逆回购,市场利率便会立刻攀升。
12月19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日市场期盼的14天逆回购依旧缺席,加剧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张程度,多数期限品种的资金价格继续上扬,7天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上涨至7.06%。20日这种紧张的情绪继续延续,7天回购全天加权平均利率一路飙至8.21%,而上一次该利率在8%以上,还是在今年的6月19日。
据此,交易员最新的段子就是,“今年最好的操作应该是:6月20日出一次钱,12月20日出一次钱,各出半年,绝对跑赢所有债基。”
“钱荒”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债市、股票市场、黄金市场经常伴随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出现间歇性暴跌,回购利率、银行理财收益率、民间借贷利率则节节攀高。
陈先生是苏北一个路桥公司的老板。他称,临近年底很多民间贷款公司只借过桥资金,即3-7天内的超短期贷款,日息高达千分之六。
“从2011年开始,梦中就开始梦见借钱,头寸平不掉,这两年就更多了。”一位券商资深交易员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现在路上看见谁车牌是“GC”开头,就会不由自主地和交易所回购GC001、GC007联系到一起,“满眼都是数字,要是GC车牌后面的数字要是高了,就顿时‘亚历山大’”。
与市场资金饥渴形成赫然对比的,则是盘踞高位的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可以说,流动性总量丝毫不缺,“毫无疑问,缺钱太奇怪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国。”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陆磊日前撰文指出。事实也是如此,今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则为16.06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92万亿元。
而且,就连市场争议很大的“央妈不爱”,从数据统计角度看也是完全靠不住的。在今年6月“钱荒”爆发时,央行净投放资金量为年内单月新高,达3050亿元。今年4月份至11月,除了10月公开市场净回笼,其余均为净投放。近日,央行则连续三天通过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
国信证券指出,站在央行的角度来看,从反映商业银行资金充裕度的超储率来看,实际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下降,而是稳定地保持在2.0-2.1%之间。即使观察超储率的月度走势,2季度和3季度超储也保持1.6-2.1%之间,并无明显迹象显示整体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的紧缺。
因此,“钱荒”与流动性总量宽松之间的矛盾,令人生疑。尤其是6月底、12月底这样的特殊时点,为何一有“风吹草动”,资金价格就呈现易上难下的脆弱?
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对“钱荒”这种叫法并不赞同。他对记者表示,“钱荒”是伪命题,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实际情况是M2依旧很高,很多客观的数据都摆在那里,表明银行流动性整体充裕,市场却还造出“钱荒”这样的词。
6月钱荒是怎样引爆的?
对于这种少见的背离,刨除一些周期性的时点因素外,不少人士认为银行体系结构性失衡,是其中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
目前,银行间市场资金分布格局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央行控制流动性“总阀门”,从总量角度供应流动性,其主要群体为银行间市场的大型商业银行;第二个层次,大型商业银行为各类中小银行及金融主体提供资金。
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指出,银行业存在垄断,不仅仅体现在市场份额上,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为,部分大型银行一方面引导资金走向,另一方面控制资金的成本和定价。
而6月后,以往作为流动性供给主力的几家大行,出现了系统性的流动性紧张状况,而以往作为流动性需求方的小行却出现了“相对”宽裕。国信证券指出,这种市场供给需求格局的改变,导致其他市场机构参与者一时难以寻找“流动性源头”,形成资金面紧张局面。
“其次,小行的超储率波动率往往显著地高于大行,其提供稳定流动性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小行变身为流动性相对充裕方后,难以保障之前大行所具备的市场稳定性。”国信证券债券研究员董德志认为,以上两个因素相结合,夹杂恐慌因素,形成了流动性紧张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资金紧张局面的不断发生。
因此,与其说是“钱荒”,不如说是市场对流动性预期的“心慌”。而放在今年的大背景下看,导致流动性预期谨慎的原因还有很多。
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部金融机构评级总监黄灿指出,银行资源配置失衡、期限错配导致银行本身的流动性脆弱,“上市银行同业资产平均占比持续上升,买入返售一类贷款业务主要投向房地产和平台项目,也加剧了银行资金面的脆弱性。”
“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一般是7天,最长也在30天以内,而买入返售的资产一般都在一年以上。这样就导致每到月末或季末,在资金回表时就会出现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一位股份制银行资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上证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部分上市银行的同业业务已经占到业务总量的20%以上,平均也在12%左右,同业业务已经从流动性管理的工具,变成追求盈利、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
这样的情况不断累积,一旦外部流动性发生变化,便会放大银行资金的紧张效应。6月发生在部分银行身上的违约事件就是一个明证,也堪称可以写进金融市场教材的经典案例。
光大银行日前在H股招股书中坦诚:“为满足我们一部分的流动性需求,我们依赖于银行间场内和场外市场的短期资金拆借和同业存款。为了确保有足够的流动性储备,我们某些分行一般在银行间场外市场从地方性金融机构取得同业存款承诺。然而,我们可能无法一直从这些渠道获得足够的短期资金,进而可能对我们有重大不利影响。”
光大银行举例:“2013年6月5日较晚时间,由于突如其来的市场变化,我们的两间分行未能从某些交易对手方收到该等同业存款承诺下的资金。分行反馈至本行总行时出现非故意的延迟。随后,人民银行的大额支付清算系统已经关闭,导致当日营业终了前,尽管本行有足够的资金和流动性,但未能及时支付另一间银行人民币65亿元到期的同业借款。”
而光大的这次意外的违约事件,也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引爆6月钱荒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