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唯改革能解决教育医疗问题

    2013-11-19 01:13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谢振宇 发自成都    

    每经记者 谢振宇 发自成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我国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近日公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改革”是关键词。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提出全面性深化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其范围之广与力度之大引人瞩目。

    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期间,针对市场“决定性”作用、城市化,以及政府功能、国有企业、医疗体系等改革路径或领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做了重点论述,也就热点话题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市场决定论明确导向作用

    在《决定》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说明我们要坚持市场导向的改革,这明确了以后很多问题要通过市场的办法来解决。”海闻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海闻认为,实际上,这也是我国此前市场经济改革的导向。过去这些年,出现过“市场失灵”的一些问题,而通过实践得出,要想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只有深入改革。他说,“市场是最好调节资源、提高效率的体制。”目前,我国经济改革的途径是强调市场的问题,而我国诸如房地产、医疗等领域的问题,也只有彻底地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但海闻也强调,市场又会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办?“市场的事情让市场去管,政府去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释放更多红利

    11月17日上午,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迎来压轴戏,作为大会发起人、目前身为理事长的海闻,以《新一届政府领导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为题做了主题演讲。

    “中国经济仍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在海闻看来,目前外界对于GDP的考虑,不能盲目紧张和骄傲。

    海闻在演讲中强调,中国宏观波动和不平衡的特殊原因并非完全是中央政府过度调控,而中国宏观波动和不平衡的结果是由于大国效应,局部不平衡导致总体不均衡。

    未来,中国经济将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可以更多释放改革红利的一些领域,海闻认为首先就是政府功能改革,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

    “(过去)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市场出现问题时政府恰恰没有管好的问题。正确的办法是继续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政府来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海闻说。

    城镇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什么是中国经济未来二三十年增长的主要动力?海闻的回答是,城镇化。

    他表示,本届政府强调的是通过城镇化来促进内需,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多花钱、旅游等消费手段带动,而城镇化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带来很多国内的需求,也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新一届政府为何要着重强调城镇化呢?海闻以今年春运的案例来强调城镇化的必要性。在他看来,春运期间数以亿计的全国交通运送旅客人次,体现了目前中国式家庭两地、甚至多地分离的状况。而城镇化的发展,将缓解这一问题。

    海闻还以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城镇化的必然性。他说,中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起飞”通常有两个标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比重尤为重要。海闻说,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服务业就会成为经济的主要部分,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镇化。

    作为 “未来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海闻认为,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户籍和农地改革是城镇化基础

    “我们现在讲,一个是城镇化,一个是农业现代化,这两个是我们的目标,而围绕这两个的改革,一个是户籍制度的改革,一个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海闻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其中,户籍问题急需改革。海闻表示,“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都跟户籍有关,必须要改革户籍制度”。

    在海闻看来,农村的土地制度不能够流转和买卖,从某种意义上阻碍着农民进城。“土地不能流转,也是妨碍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制度,农业现代化需要土地相对集中,如果不能流转,怎么集中,不集中怎么搞现代化?”

    《决定》明确了关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规定,“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目前,安徽省决定在全省20个县(区)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今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转让、出租等方式流转,用于工业、商业、旅游和农民住宅小区建设,未来还将建设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国企改革要点在三方面

    如今,关于“国企改革”的路线图也已出炉。

    《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内容、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占比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海闻认为,国企改革的要点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允许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二是竞争领域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三是进一步对外开放。

    此次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一方面打破现有的垄断,另一方面发展民营企业。根据《决定》,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

    对此,海闻表示,现有国有企业要搞好,但并不意味着加强国有企业。而改革本身是要让民营企业行业准入,“不能说,我们一边谈改革,一边不谈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应发挥民营企业的市场作用”。

    医改破解“难”和“贵”

    “看病难,看病贵”这是当下中国医疗体系呈现出来的两大问题。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国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未来10年,民营医疗或有实力挑战公立医院,医疗市场有望形成真正的竞争格局。

    在海闻看来,竞争市场不会长期同时存在“贵”和“难”的问题。而到目前,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主要因为垄断。需求不断增长,供给受到压抑。

    “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会高于收入增长速度,但中国医疗服务供给的增长远低于收入增长速度。”海闻指出。

    对于医疗改革,海闻建议,重点在于要增加医疗供给,鼓励社会投入,解放医生,同时解决支付问题,包括弱势群体保险和社区保险。

    教育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决定》也对教育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全面深化。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以及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等内容。

    海闻认为,目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培训“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国际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他建议,政府应加大在城镇基础教育、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注意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高考制度的改革、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叶檀:推行上市注册制 退市制度是前提

    下一篇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改革任务主要基于“三个转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