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获1亿吨原油供应合同,这是中石化首次与俄石油公司就大额原油进口达成合作意向。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昨日(10月23日),就在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华期间,中石油分别就亚马尔公司LNG(液化天然气)购销、天津合资炼厂事宜,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达成进一步的合作协议。但与前几次以中石油唱主角不同的是,中石化此次正式“入伙”中俄能源合作盛宴。
中石化昨日对外宣布,俄石油公司与中石化集团商定,从2014年起每年向中石化供应1000万吨原油,期限为10年,双方就此签订了预付款出口合同备忘录。据悉,由此计算,中石化获1亿吨原油供应合同,这是中石化首次与俄石油公司就大额原油进口达成合作意向。
有业内专家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表示中俄能源合作上了新台阶,由过去以中石油为主扩展至中石化。
中石化加入与俄合作阵营/
10月22日,梅德韦杰夫在回答中国网民的提问时透露,俄罗斯每年要向中国增供1000万吨原油,并签署了一些文件,由俄石油公司供应。十年总体来说是1亿吨,总金额达到850亿美元。
中石化称,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谢钦与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签署了一份关于基于预付款条件履行对华出口石油合同的备忘录。原油价格双方将依照俄石油公司在定期招标中获取的价格基础上进行商谈。谢钦称,预付款通常条件是25%至30%。这是中石化首次与俄石油公司就大额原油进口达成合作意向。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院长王震认为,中俄能源合作中,“两桶油”之前都与俄方有合作,只是中石油与俄方在原油贸易进口量上最大,天然气合作中占主导,所以外界多认为中俄能源合作多涉及中石油。
“中石化获得俄油每年对华供应1000万吨原油供应并不突然,虽然之前主要是中石油与俄油合作,当时以‘贷款换石油’的方式。”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自2009年中俄达成2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向中方每年出口1500万吨原油后,俄对华的原油出口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今年3月,俄石油公司又与中方签署一项协议,将把每年对华的原油供应量提高1倍至3100万吨,俄方将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获得20亿美元贷款。
牛犁认为,由于中石化的炼油产能占到全国的1/3,上游资源相对较少,缺乏原油一直是其短板,因此亟需与俄石油公司在原油供应上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
3月份,谢钦和傅成玉就曾签署了全面合作备忘录,规定扩大双方的合作关系。俄石油公司在随后的公告中称,将考虑中石化参与东方石油化学公司的可能性,以及参与的条件。这是俄石油公司首次表态在中俄东方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上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
目前,中俄东方石化公司正负责建设天津大炼厂项目,其中中石油持股51%,俄石油油公司持股49%,投产后产能将达1600万吨。
中石油与俄敲定合作细节/
今年9月,中石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了关于收购亚马尔LNG股份公司部分股权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石油将收购亚马尔LNG股份公司20%的股份,进入上游气田开发。参与该项目,中石油可实现参与天然气全价值产业链合作。
中石油表示,此次LNG购销框架协议明确购销量不低于每年300万吨,合同期为15年,且这一期限经过协商还可以延长。中方则将协助吸引来自中方金融机构的资金。
据悉,诺瓦泰克公司是俄第二大天然气独立生产商。亚马尔LNG项目位于俄北极地区,是集气田开发、LNG贸易、项目融资、工程建设为一体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项目。
同时,中石油和俄石油公司商定了天津炼厂详细工作进度安排,炼油厂的建设和启用进度获得确定,即在2017年完成最终投资决策并同时确定供油条件和方案。天津炼厂将不晚于2020年底建成投产。天津炼厂项目将涉及炼油与化工领域,技术经济论证协议已于2010年9月签署,第三方项目可研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俄石油公司将成为天津炼厂的主要供油商。第二阶段还计划在中国建设加油站网络,将在俄石油和中石油的品牌下运作。
中石油称,中国政府也将赋予天津炼厂原油进口权、成品油出口权和产品销售权。除天津炼厂外,中石油和俄石油公司正商定加快在俄上游项目的勘探开发工作,有关合作协议正在商讨中。
10月17日,中石油和俄石油达成意向成立合资公司 (俄方占股51%、中方占股49%),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规模收购开发中鲍图奥滨等一批大型油气田,生产的石油除满足俄东部使用以外,还将通过俄远东原油管道和中俄原油管道向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出口。
对于中俄天然气合作,中石油方面透露,此次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专家就天然气东线合作项目连续举行了会谈,目前已就主要技术和商务条款达成多项共识,气价谈判也取得重要进展。此次,中石油与俄气已就在合同中采用与石油产品成本挂钩的乘法定价公式达成最终协议。
10月21日,周吉平在和俄气总裁米勒会见时商定,争取今年底解决气价问题。东线合作项目谈判结束后,双方将转入西线合作项目谈判。
不过,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双方签署了大量协议,但并没有一份具有突破性,特别是最主要的问题供气价格仍没有解决。牛犁说,这都是两国政府间达成的合作意向,落实还是需要企业执行,各企业也有自身的经济考量,如果不挣钱也很难推进,但天然气供气最终会达成合同,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