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朱福寿抛“自主危机论”车企呼吁政策调整

    2013-10-24 00:54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黄琳涵 发自上海    

    每经记者 黄琳涵 发自上海

    在日前举办的武汉全球汽车论坛上,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高调抛出的“自主危机论”,令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集体陷入了深思。

    朱福寿认为,在新车年销量即将突破2000万辆的中国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企业并没有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而是进入了“最后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几年,自主品牌的淘汰赛将加速上演。

    虽然今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仍保持同比12.1%的增速,但从市场份额上来看,自主品牌持续萎缩。目前,自主品牌正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汽车制造业发展与能源可持续性发展相悖,二是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正面交锋已经愈演愈烈。从此前制定的意在保护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汽车产业政策来看,伴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格局的演变,这把政策“保持伞”还能够继续为国内汽车企业遮风挡雨多久,也在面临新的考验。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保有量已达到1.2亿辆,并且去年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900万辆,在今年前三季度,乘用车市场仍然保持着12.7%的增速。

    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的增长活力,已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相继在此筑巢,大众、通用、标致雪铁龙等跨国公司已经将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支点,自主品牌因此迎来了诸多劲敌。

    眼下,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企业面对的另一个难题是,汽车产业发展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相伴而生。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石油消费涨幅最高的国家,日消费量已超过1000万桶。与此同时,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接踵而至。

    在此背景下,国家针对部分一二线城市出台了限购、限牌等一系列治理措施。这些政策给汽车市场带来的影响是,消费升级需求不断扩大,自主品牌开始迅速逃离一二线城市,转战至三四五线城市。然而,随着合资企业产品线与渠道布局共同下沉的持续推进,自主品牌的这一生存空间再次受到挤压。

    眼下,自主品牌的危机已经显现。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48.50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85%,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38个百分点。今年1~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12.50万辆,同比增长12.1%,低于乘用车总体增长速度1.9个百分点,在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中已经下滑至39.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兼并重组缺乏政策联动/

    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纷纷呼吁转型。在本届全球汽车论坛上,除了提升产品技术和品质之外,自主品牌加快产业重组,实现做大做强的呼声开始高涨。

    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是呼吁产业兼并重组的代表之一。事实上,国家2009年3月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 《规划》)之后,广汽集团就率先响应政策,开始对长丰汽车实现兼并重组。

    在《规划》指引下,行业中的兼并重组大戏开始频频上演。2009年,长安汽车兼并了昌河汽车;2012年2月,广汽集团兼并长丰汽车获批;今年5月,东风汽车与福汽集团签署了股权框架合作协议。

    然而一系列兼并重组行为,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曾庆洪以广汽收购长丰为例称,2009年5月,广汽集团以10亿元收购长丰汽车29%股份,之后“长丰汽车”更名为“广汽长丰”。出人意料的是,这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的收购行为,却影响了广汽集团当时推进的整体上市计划。

    “当时广汽收购长丰29%的股权,问有关部门是否会影响广汽A股上市,他们说不影响,结果我收了29%,收完以后把资料递交证监会,证监会又说不行,说我们是同业竞争。我是第一个响应,也是第一个‘上当’!”曾庆洪在论坛上直言不讳。直至去年3月,广汽集团才正式回归A股,完成整体上市。

    在曾庆洪看来,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出台并非由多个职能机构联动制订,致使最终执行效果难达预期。

    除了广汽之外,目前还在不断推进整体上市的北汽集团、一汽集团也或将面临同样的困境,政策是否能在执行层面贯彻,也是这些集团企业尤为关注的。

    跨国合作挑战产业政策

    除了在国内兼并重组,实现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另一扩张机会在于海外市场。

    本届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都表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发展与壮大,中国自主品牌也理应走出去,加速国际化进程。在此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模式参与竞争至关重要。

    东风裕隆汽车总经理吴新发认为,目前自主品牌出国主要存在的两种模式,除了像吉利、长城等品牌自己走出去之外,还有一种是借用合资品牌、国际品牌的平台走出去。

    像吉利等在海外市场独资或合资建立工厂,目前这一模式在民营自主品牌中已基本普及。

    第二种模式在国内启动不久,最典型的代表是上汽通用五菱。在五菱宏光、荣光先后借力雪佛兰的海外渠道走出国门之后,今年10月18日,官方再次宣布,其合资自主车型宝骏630也将于年底悬挂雪佛兰标识进驻北非市场。

    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跃跃欲试。比如最近的东风收购标致雪铁龙(简称PSA)事件中,就已经提出了未来东风旗下自主品牌可以借力PSA的国际化资源推动其海外战略的可能。吉利汽车在收购了沃尔沃之后,也有望借力后者的技术资源走进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

    有观点指出,未来自主品牌和跨国公司将呈现出更多种跨国合作模式。目前以雷诺日产、现代起亚为代表的资源互补型合作模式,以及大众各地收购小品牌的并购扩张型模式已率先书写出了成功样本。

    有业内人士表示,实现这一局面的前提是,市场必须要有足够开放性。目前中国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虽然在短期内保护了自主品牌,但也在无形中将自主品牌培育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并没为其未来建立开放性的环境。据悉,相关政府部门将对2004年出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修订,未来是否真的能增添更多开放的内容,值得关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京沪出台机动车限行方案 一线城市治污方案或被效仿

    下一篇

    工信部首次发布48家 车企“劝退”预警名单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