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宋戈
每经记者 宋戈
私募基金,如离弦之箭,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充版图,引发国内高端理财市场格局悄然变化。
A股市场的发展带动了私募基金的蓬勃发展,根据华宝证券的研报显示,在2011年共有893只阳光私募基金募集成立,总募集金额约1300亿元,平均募集规模1.4亿元。2012年共有738只阳光私募基金募集成立,总募集规模约为1000亿元,平均募集规模约1.3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也被私募业内称为 “清盘年”,由于市场走势低迷,外加经营不善,当年共有296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相对于2011年清盘201只的数量大幅增加近五成。
面对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私募产品,投资者该如何甄别?《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2013年度中国十佳私募基金”评选活动,将对风险收益综合水平、团队及研发实力、内部治理水平这三个影响产品收益率最核心的内在动因详细剖析,帮助投资者遴选出最适合自己的财富管理者。
三大标准立体考量
通常情况下,媒体、投资者对于私募业绩的关注点,都集中于特定时期产品的绝对收益率,于是各类所谓的“私募一哥”层出不穷。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私募产品普遍存在收益率波动较大、持续盈利能力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易被忽略,“私募一哥”们纷纷昙花一现,即是最好的证明。
对单个投资者而言,投资是贯穿整个生命的超长周期活动,短时间的投资收益不足以成为衡量一项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持续、稳定的收益率才是一只私募产品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因而,《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2013年度中国十佳私募基金”评选,以私募产品的收益水平和波动率为出发点,提出了三条评选标准:私募基金的收益风险水平,团队及研发实力,内部治理水平。其中,收益风险水平是核心指标,在考察私募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同时考虑收益的波动幅度,做到风险收益兼顾;优秀稳定的团队及研发实力,是产品实现持续、稳定收益最核心的要素;内部治理水平是控制产品风险,确保团队稳定、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同时在这三个标准上达到优秀水平的私募,方才有可能拿到“十佳私募”的入场券。
评价标准1:收益风险综合水平
要成为十佳私募的一员,旗下产品的收益率必须能够在私募江湖中脱颖而出。不管私募基金的管理者出身多么显耀,研究团队过往成绩如何彪炳青史,抑或自身规模已傲视群雄,归根结底,若发行的产品收益率总是排名倒数或者连连清盘,这种投资行为肯定难以被市场认同。
除了 “哪只私募产品最赚钱?”这个问题,“风险控制水平如何?”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第二个问题。在投资圈,风控一直有“命根子”之说,但部分私募基金对此严重忽视,其一味冒进和不作为也带来了严重后果:不仅产品收益率大起大落,持续盈利能力弱,一些产品的净值甚至跌破红线惨遭清盘。
为评价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水平,《每日经济新闻》研究团队选取“最大回撤率”作为参照标准。该指标的定义为,在选定周期内任一历史时点往后推,产品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回撤率用来描述买入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该指标在对冲基金、衍生产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中国船舶在2008年年初的股价为118.32元/股(前复权),而在2010年末时仅有16.99元/股(前复权),在这段时间里,中国船舶的最大回撤率为85.6%(计算方法为:(118.32元-16.99元)/118.32元)),这意味着,期间投资者最大的损失为85.6%。
最大回撤率指标的另一层重要意义在于,当净值下降到最糟糕的情形时,想要恢复到当时最高的净值水平,需要最大回撤率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才能达到,形象的理解就是“下山容易上山难”。仍以中国船舶为例,虽然最大回撤率仅85.6%,但想从16.99元/股恢复到118.32元/股,需要的增幅远远不止85.6%,而是596.4%,是最大回撤率的7倍!想要恢复到昔日高位,似乎比登天还难。
毫无疑问,最大回撤率低的产品肯定会更受投资者欢迎。
评价标准2:团队及研发实力
提起私募的研究水平,投资者往往更关心该产品基金经理过往的声望。固然,有一个优秀的带队人或许更有保障,但过分迷信个人魅力也可能导致马失前蹄。 在公募基金行业时,郑拓曾是名噪业内的明星基金经理,在交银施罗德基金期间正是其声望的顶峰。下海奔私以后,郑拓创立了上海好望角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然而其自立门户后发起设立的私募产品却让人大跌眼镜,首只产品深蓝1号2009年11月份以8400万的规模发行,运作一年后规模缩水近九成。至2011年4月因 “持有人一致同意结束”而清盘时,深蓝1号累计净值亏损39%。
在私募界,郑拓并非是个案。近年来在私募市场折戟的明星公募基金经理不胜枚举,曾在嘉实基金担任基金经理的王贵文在2007年创办隆圣投资并进入私募界时,曾被各方看好。而在2011年12月29日,中投信托在官网发布了隆圣系私募基金的清盘信息,作为前公募基金界明星基金经理,王贵文将旗下所有私募产品清盘的举动引发了私募界不小的震动。
从上面的案例中不难看出,要经营好私募产品,仅靠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这需要一个研究团队的合力才能实现。但由于规模小、起步晚、渠道窄,私募的研究实力一直被不少业内人士所诟病。
研究实力薄弱是私募界的普遍现象,一些私募连同基金经理可能就只有3、4人,由于人手严重不足,私募基金的研究员往往需要兼顾多个行业的研究工作,当这些行业跨度过大时,研究员即便开足马力,也难以保证所覆盖行业的研究水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就曾遇到过一位私募研究员,他同时关注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等数个行业,甚至出差调研时,还被要求去走访一家从事传媒文化的上市公司。该研究员就向记者抱怨道,公司的研究员很少,研究员跑上市公司时经常一个人调研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甚至调研公司以地区划分,每次出差都要尽量走访完这个地区的所有上市公司,有些公司根本都弄不明白,去了也完全看不懂。
这样的研究水准肯定会让投资者担心,但是研究实力恰恰是一只私募能否成功的核心所在。事实上,长期观察跟踪私募基金不难发现一个现象,私募对于研究人员的配备也往往和自身的规模成正比。
《每日经济新闻》将对候选私募的研究团队进行全面覆盖,横向对比其规模、实力、从业经历,力争为投资者遴选出优秀研究团队。
评价标准3:内部治理水平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一家私募基金而言,内部治理上的一个微小漏洞,足以让其从巅峰滑落至谷底,甚至消亡。
美国第二大电信公司世通公司的倒闭,就是内部不善引发的惨案。1998~2002年间,世通虚报利润110亿美元。东窗事发后,世通公司于2002年底申请破产保护令。后来经调查发现,其缺乏经验和领导能力的CEO独揽大权,公司内部完全没有制衡机制,世通董事会也没有负起监督管理层的责任,每年召开的审计委员会仅仅花3~5小时,会议记录草草了事,多年来从未对内审工作计划提出过任何修改意见。与此同时,世通公司高管层却拿着丰厚的薪酬和奖金,远超其贡献。
在国内,内部治理不规范的公司也不在少数。2012年,从容投资曝出内部人事动荡,掌门人吕俊与著名基金经理姜广策上演 “决裂门”,双方彻底闹翻并在网络上隔空叫板,公开攻击对方。除姜广策外,从容投资多位创业老员工,在2011年三季度纷纷离职,接任岗位的多为吕俊夫妇的亲戚和朋友。面对这种巨大的人事动荡,受到伤害的往往是最后获悉内情的投资者。
内部治理不规范的巨大风险让人触目惊心。对投资者而言,如果市场低迷是天灾的话,那么因为内部治理而出现的“黑天鹅”事件,就是人祸。反之,良好的内部治理,则有助于管理层的和谐共处,提升业绩表现,完善风险控制。
为探寻私募内部治理的真实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将兵分多路实地探访提名榜单中的私募基金,力图为投资者呈现其内部治理架构。
打造最客观评价机制
但凡评选,评选者的主观因素或多或少都将影响评选结果。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展现一只私募基金的真实实力,《每日经济新闻》此次将对私募基金研发优势和内部治理进行独家考量,因评选流程设计而产生的误差将被最大限度地减小。相应的,评选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将被最大限度放大。
此次提名的私募基金必须是2012年9月前成立的基金,除了在业绩表现及波动稳定性这一硬性数据上有良好表现以及自身规模实力已足够强大之外,另外很大一部分考核比重来源于记者亲身探寻。针对此次评选,《每日经济新闻》将派遣数十位记者奔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私募基金聚集地,集中探寻私募基金的研究团队实力、内部治理。
颁奖阶段,最终榜单的出炉除了一贯被市场看重的业绩之外,我们还将关注上榜名单的长远性。简言之,主办方所做的一切均为投资者考量,以选拔出综合实力最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持续报道彰显影响力
此次榜单的另一特点,便是将评选作为一种载体和手段,以新闻宣传的形式全面呈现一家私募的竞争力。通过长达数月的报道,将极大提升私募基金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这样的做法是为跳出以往 “评选+颁奖”的旧思路,为权威评选注入最强大的新闻信息,让独创的榜单获得最广泛的媒体关注度,更是让投资者能简明直观地了解中国私募力量。
更重要的是,此次评选是为了真正履行媒体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责,为投资者打造一个虽然不够广阔但足够自由的平台,代投资者发出一种虽然不够嘹亮但足够坚定的声音,助投资者凝聚一股虽然不够强大但足够正义的力量。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2013年度中国十佳私募基金”评选活动,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持续的报道将彻底表现此次评选的公正、透明、严谨,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熟悉中国的优秀私募。
“2013年度中国十佳私募基金”遴选活动已经开始,我们有信心、有责任、有义务坚定地走下去,为中国的资本市场灌输正能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