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美国三学者因资产价格实证分析获奖

    2013-10-15 00:5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杨可瞻    

    每经记者 杨可瞻

    昨日,尤金·法马、彼得·汉森以及罗伯特·席勒,三名卓有成就的美国经济学家,共同捧起了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他们研究的方向不同,但却在同一个领域获得了终极认可,即对资产价格模式的探索。

    法马:提出“有效市场假说”

    14日,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马、彼得·汉森以及罗伯特·席勒获奖,以表彰他们对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作出的贡献。

    你可能没听说过他们,但这几位经济学家的名字在圈内却是如雷贯耳。比如尤金·法马,今年74岁的他现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被认为是现代金融学之父,在上世纪60年代,他提出 “有效市场假说”,称股票价格的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所以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价格来预测其未来走势,总而言之,股价变动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

    法马这样解释有效市场: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信息,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根据该假设,投资者在买卖股票时会迅速有效地利用潜在信息,所有已知影响都已反映在股价中,故股票的技术分析是无效的。

    事实上,有效市场假说折射出经济学家一直梦寐以求的市场均衡理论,即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延伸。尽管如此,在过去30多年来,围绕这一理论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法马的贡献不仅如此,其理论深刻地改变了华尔街生态,令此前投资者一味追求主动选股,逐渐过渡为追求指数基金的被动管理模式,也正是因为此,ETF才在全球金融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席勒:畅销书《非理性繁荣》

    如果说短期股价不可预测,那么长期股价是否更难被预言呢?答案是否定的。

    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股价的波动往往比股息更高,而股市的总市值与该国GDP之比是一个良好的估值指标,当比率低于50%,市场显著低估;比率介于50%~75%,市场温和低估;比率在75%~90%时市场估值合理,高于90%则高估。

    而席勒被国人津津乐道的著作则是《非理性繁荣》,该书比较了美国近140年来股市市盈率(P/E)的变化情况,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美股大幅上涨是脱离实际经济运行的反常现象。就在这本书问世之际,美国股市发生了巨震,2000年3月初,互联网泡沫破裂,道琼斯指数在短短几周之内暴跌近20%,纳斯达克指数更遭重创。席勒的书很快被读者哄抢,他也成为媒体的“宠儿”。

    席勒还是耶鲁大学经济系最负盛名的教授之一,同时是著名的凯斯·席勒房价指数的创始人。

    汉森:发现广义矩方法

    相比于前两位经济学家,彼得·汉森最大的贡献在于发现了在经济和金融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广义矩方法,目前,汉森正利用稳定控制理论和递归经济学理论研究风险在定价和决策中的作用。

    汉森的理论探讨了决策者可能面临的不确定性环境,因此被大量运用于概率框架下,其理论还对理解储蓄投资、消费以及资产价格有重大意义。

    有意思的是,诺贝尔在1895年的遗嘱中并未设立经济学奖,瑞典央行为了纪念诺贝尔在1968年增设,1969年起开始颁发。经济学奖评选标准与其他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铁矿石期货本周五上市 4亿吨货物可供交割

    下一篇

    绿地刷新中国房企在美投资纪录 开发商“出海”需警惕“大风浪”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